搜索关键字:
共计:11634 条 耗时:00:00:00.02
-
简析近年来日本对中东的“平衡外交” 【??】2021-11-22对日本而言,中东不但是日本能源安全的生命线,还是其推进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安倍晋三主政期间,中东成为日本积极开展"平衡外交"的重要对象。日本一方面意图在美国和伊朗之间扮演协调者角色,借以提升本国的地区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谋求同沙特等国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这既是日本在日美同盟框架下提升外交自主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其重视能源安全和经贸合作等经济利益使然。然而,日本对中东的"平衡外...[详情]
-
2021-11-22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安排与划区管理工具(ABMTs)密切相关。广义上的划区管理工具包括两种,一种是以现有国际组织为代表的部门管理,另一种是以公海保护区下区域管理组织为代表的跨部门综合管理。不同划区管理工具存在主体身份、问题领域、功能治理范围三种机制重叠表现,究其原因:一是该问题领域本身对多元国际机制建立的需求张力较大;二是"公海自由"提供了不同机制并存的制度基础;三...[详情]
-
2021-11-22当前国际事务重大议题的拓展对国际社会和各类主要行为体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应对中深化认识,逐步把握新议题的本质和规律,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不断推动历史进步。[详情]
-
疫情背景下日本供应链的重塑及前景分析 【??】2021-11-22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本已脆弱的政治经济格局。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网络重塑已成定局。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中日经济合作必要性,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中日两国长期产业分工合作形成的供应链体系面临威胁,正在遭受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战略博弈以及技术民族主义等因素的多重冲击。面对中美战略竞争与经济科技竞争,日本考虑重组供应链网络,提升供应链弹性及推动核心产业的本土回迁与多元分散供应...[详情]
-
2021-11-22两国元首视频会晤的引领作用。一是高屋建瓴的“三观”指明方向,体现了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习近平主席指出:“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而且,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中美关系。二是提纲挈领的“四优先”原则:(1)展现大国的担当,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2)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为中美关系注入更...[详情]
-
2021-11-2211月20日,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31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政治变局中的中美日关系”上作特别演讲,以下为演讲要点。 当前,国际关系、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而中美日三国在此又举足轻重,影响着人类社会今后的趋势和方向。为此,中美日三国需要在新环境和新条件下,努力在国家内部调整、双边多边关系和世界政局嬗变中,顺应...[详情]
-
2021-11-22本月初,南非举行了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的第5次地方政府选举。5年前的上次选举,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遭遇1994年执政以来的第一次“滑铁卢”,不仅在全国的支持率下滑,而且失去了包括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在内数个大都市的控制权。此次选举,非国大未能挽回颓势,还创下执政27年以来的最差纪录:全国得票率创下了199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从5年...[详情]
-
2021-11-1911月18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隆研究员做客东方卫视《今晚》节目,谈欧盟白俄罗斯边境“难民危机”的背后博弈。请点击“原文链接”观看完整视频。[详情]
-
2021-11-192021年11月19日,我院严安林副院长会见了来访的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凯院长一行,双方就智库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院国际合作对外交流处处长朱菊华,智库发展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张沛,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鲁传颖参与会见。[详情]
-
2021-11-1811月13日,“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外交的任务与转型——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来自我院、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