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 李伟建
- 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wjli@siis.org.cn
wjli@siis.org.cn
叙利亚“化武危机”将如何收场
李伟建
2013-09-05
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近日持续发酵,联合国的调查尚无定论,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迫不及待地宣称,将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一时间,叙利亚周边战云密布。
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是否势在必行?未来局势会如何发展?我们请专家为您解读。 ——编者
1、化武事件难以判断谁干的 西方国家一口咬定叙政府
问: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是怎么产生并逐渐发酵的?
答: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疑云重重,焦点不在于是否有人使用了化学武器,而是谁使用了这些武器。叙政府和反对派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并互相指责。
9月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向国际社会公布了所谓“铁证”,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不屑一顾,认为“毫无说服力”。而美国一家网站还爆料称,叙反对派已经向美国记者承认,8月21日发生的“化武事件”实为一场事故。当时反对派在处理一批由沙特提供的化学武器时出现失误,导致伤亡。
理性的分析人士大多认为,在战场上已经占据主动,且明知针对之前化武事件的联合国调查小组已经到达的情况下,叙利亚政府军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化学武器来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风险。然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媒体在联合国调查小组尚未介入调查前,却已经一边倒地认定是叙利亚政府军干的。
实际上,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由来已久。去年7月叙利亚外交部发言人曾对外宣称,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但不会用来对付民众,只会在遭遇外部侵略时使用它们。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后就警告称,动用生化武器将触及美国的“底线”,因为这涉及美国及其盟友,包括以色列的安全,美国可能进行军事干预。
去年12月8日,叙利亚政府称,反对派武装已经控制了一座生产“有毒化学品”的工厂,“可能对叙利亚民众动用化学武器”。此后,叙利亚果然发生了几起使用化学武器事件,政府方面指责是反对派武装所为。美国则表示,未发现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同时警告叙利亚政府不要提出此类指控来为自身使用化学武器提供“托词”或“掩护”。
这次联合国调查小组本来是去调查过去一年来叙利亚冲突中使用化学武器情况,没想到刚到大马士革不久就发生了新的“化武事件”。但调查小组的工作只是为了取得是否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而不是判断谁在使用。因此,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一时还难以解开。
国际社会虽然对“化武事件”有不同看法,但各国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受其对叙利亚问题既定立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各国没有因为“化武事件”改变对叙利亚问题既有看法,反而更多是利用这一事件来强化原有立场。
2、政要放狠话转移舆论焦点 民众反开战促使多国缩手
问: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立场一开始十分强硬,为何这几天又开始出现变化?
答:一开始,西方要对叙动武的呼声确实很高,连续几天美、英、法等国政府要员纷纷发表强硬讲话,传出一片喊打之声。现在来看,他们这么做至少达到了两方面的目的。
第一,转移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把人们的视线从“究竟是谁使用了化学武器”转移到西方“何时及如何对叙动武”之上。短短几天里,各种猜想、预测美国及西方军事打击叙利亚方案的版本不断浮出水面,而对于联合国调查小组工作的关注度急剧下降了。
二是向奥巴马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迫其下决心动武。奥巴马上台之后,吸取了前任小布什由于贸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陷入中东泥潭的惨痛教训,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同时收缩中东战线,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也招来许多质疑之声,尤其是中东变局之后,美国国内有许多人批评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缺乏战略性,在处理中东问题上优柔寡断。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也被美国的“鹰派”人士认为过于软弱。
因此,一些人借着叙利亚“化武事件”不断放出狠话,矛头看似指向叙利亚政府,其实也是在向奥巴马施压。
但是几天之后形势出现微妙变化:随着可能发动军事打击的时间节点一天天临近,从西方国家传来的却是一个个不参战的消息。
曾经在利比亚战争中打头阵的北约,这次早早表明了不参与军事打击的立场。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对叙动武,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以议会反对为借口,决定不再追随美国的军事打击计划。法国虽然态度强硬,高调宣称已做好一切军事准备,随时响应美国动武号令,但奥巴马“需要等候国会授权”的表态,忽然令奥朗德有“上当了”的感觉。奥朗德已经表示,如果美国最终放弃对叙动武,法国将不会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西方国家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是政府内部对军事干预叙利亚冲突的合理性仍存在很大分歧,质疑和反对动武的大有人在。二是这些国家的民众普遍不赞同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多次民意调查结果都明显地反映出民众高昂的反战情绪。
3、奥巴马被自设“红线”套牢 拖得越久动武可能性越小
问: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是否仍然势在必行?军事打击的规模将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答:盟友的态度变化让原本就无意过于介入叙利亚冲突的奥巴马更加纠结。笔者一直认为,奥巴马当初为叙利亚设定“红线”的潜台词是:“只要你不越过这条‘红线’,我就不会实质性介入。”因此,所谓的“红线”其实是为美国不准备介入寻找的一个合理借口。但现在奥巴马发现自己被这条“红线”套牢了,美国及西方的“鹰派”人士,纷纷拿叙利亚已经越过“红线”说事,逼着奥巴马做出强硬反应。
现在,美国要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的话已经说出口,那些主战派威胁说,如果奥巴马改变主意,美国的威慑力及奥巴马的总统声誉将受到极大伤害。但形势的发展又似乎对美国动武不利。眼下,奥巴马虽然仍然坚称将对叙采取军事行动,但从其反复强调行动的有限性,并再三表示不会卷入叙利亚内战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着太多的顾虑和无奈。
奥巴马主动寻求国会授权也是无奈之举,一来是为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获取国内合法性,二来也是为自己最终决策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因为即使真的决定动武,奥巴马也需要更多时间来精确计算军事行动的效果、结果和成本。
未来一周里,奥巴马将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直面中、俄等国,而美国国会也将就是否授权奥巴马开战展开激烈辩论,上述结果将会对奥巴马的最终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于叙利亚化武事件的反应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反对武力干预的呼声也会越发强烈,奥巴马也不可能充耳不闻。
笔者认为,虽然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鼓吹动武的声音也依然不绝于耳,但时间拖得越久,奥巴马发起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即使美国国会通过授权的可能性很大,也不意味着奥巴马必须对叙开战,奥巴马将对形势的后续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估后,再做出决策。
当然,奥巴马最后决定对叙利亚进行“惩罚性打击”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对于这种有限打击的规模、范围和时间,奥巴马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不以推翻政府为目标,不派出地面部队、不会长时间卷入。
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摧毁一些对反对派武装构成重大威胁的军事目标,以帮助反对派逆转战场颓势。而这也与美国通过叙利亚反对派去推翻或者拖垮巴沙尔政府,而不是直接介入叙利亚内战的既定立场相一致。
4、西方支持反对派热情降温 叙问题最终可能政治解决
问:“化武事件”会否改变叙利亚问题的基本态势?未来局势可能如何发展?
答:目前,叙利亚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叙利亚政府军在战场上逐渐取得优势,越来越占据主动,除了沙特等小部分阿拉伯国家外,西方主要国家对叙利亚反对派的实质性支持的政治意愿和实际力度都在下降,尤其在埃及发生“二次革命”后,西方社会对中东变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迅速降温,对介入叙利亚问题的热情也明显下降。
笔者认为,虽然事态还在发展之中,但即使美国最终决定采取如奥巴马所说的有限军事打击,也难以根本改变上述基本态势和叙利亚目前的力量格局。
第一,从这次“化武事件”的发展过程看,美国虽然竭力表现出强硬,并且试图主导整个进程,但从盟友纷纷退却,包括阿拉伯联盟和叙境内主要反对派都拒绝支持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等一系列现象可以看出,美国不仅在全球事务中,而且在西方和阿拉伯盟友中的影响力也已经明显下降。
第二,虽然美国依然可能对叙利亚动武,但奥巴马反复强调军事打击的有限性,反映出美国不愿在叙利亚问题上加大投入。
第三,无论从全球事务还是美国国内事务看,奥巴马当前都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美国不会改变从中东总体收缩,将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全球战略,更不会因为叙利亚化武危机而重走单边主义老路。
美国未来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总体上还是希望通过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来达到政权更替的目的。但如果叙利亚冲突久拖不决,且局面对反对派愈发不利,西方社会又无心或者无力加大投入,那么叙利亚危机最终通过政治解决也是很可能的。
事实上,政治解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只不过西方和叙利亚反对派一直以来对政治解决提出的前提是将巴沙尔排除在外,如果未来局势继续朝有利于政府的方向改变,西方最终同意让巴沙尔政权参与政治对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是否势在必行?未来局势会如何发展?我们请专家为您解读。 ——编者
1、化武事件难以判断谁干的 西方国家一口咬定叙政府
问: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是怎么产生并逐渐发酵的?
答: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疑云重重,焦点不在于是否有人使用了化学武器,而是谁使用了这些武器。叙政府和反对派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并互相指责。
9月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向国际社会公布了所谓“铁证”,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不屑一顾,认为“毫无说服力”。而美国一家网站还爆料称,叙反对派已经向美国记者承认,8月21日发生的“化武事件”实为一场事故。当时反对派在处理一批由沙特提供的化学武器时出现失误,导致伤亡。
理性的分析人士大多认为,在战场上已经占据主动,且明知针对之前化武事件的联合国调查小组已经到达的情况下,叙利亚政府军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化学武器来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风险。然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媒体在联合国调查小组尚未介入调查前,却已经一边倒地认定是叙利亚政府军干的。
实际上,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由来已久。去年7月叙利亚外交部发言人曾对外宣称,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但不会用来对付民众,只会在遭遇外部侵略时使用它们。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后就警告称,动用生化武器将触及美国的“底线”,因为这涉及美国及其盟友,包括以色列的安全,美国可能进行军事干预。
去年12月8日,叙利亚政府称,反对派武装已经控制了一座生产“有毒化学品”的工厂,“可能对叙利亚民众动用化学武器”。此后,叙利亚果然发生了几起使用化学武器事件,政府方面指责是反对派武装所为。美国则表示,未发现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同时警告叙利亚政府不要提出此类指控来为自身使用化学武器提供“托词”或“掩护”。
这次联合国调查小组本来是去调查过去一年来叙利亚冲突中使用化学武器情况,没想到刚到大马士革不久就发生了新的“化武事件”。但调查小组的工作只是为了取得是否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而不是判断谁在使用。因此,叙利亚化学武器疑云一时还难以解开。
国际社会虽然对“化武事件”有不同看法,但各国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受其对叙利亚问题既定立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各国没有因为“化武事件”改变对叙利亚问题既有看法,反而更多是利用这一事件来强化原有立场。
2、政要放狠话转移舆论焦点 民众反开战促使多国缩手
问: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对叙利亚动武问题上,立场一开始十分强硬,为何这几天又开始出现变化?
答:一开始,西方要对叙动武的呼声确实很高,连续几天美、英、法等国政府要员纷纷发表强硬讲话,传出一片喊打之声。现在来看,他们这么做至少达到了两方面的目的。
第一,转移了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把人们的视线从“究竟是谁使用了化学武器”转移到西方“何时及如何对叙动武”之上。短短几天里,各种猜想、预测美国及西方军事打击叙利亚方案的版本不断浮出水面,而对于联合国调查小组工作的关注度急剧下降了。
二是向奥巴马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迫其下决心动武。奥巴马上台之后,吸取了前任小布什由于贸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陷入中东泥潭的惨痛教训,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同时收缩中东战线,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但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也招来许多质疑之声,尤其是中东变局之后,美国国内有许多人批评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缺乏战略性,在处理中东问题上优柔寡断。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也被美国的“鹰派”人士认为过于软弱。
因此,一些人借着叙利亚“化武事件”不断放出狠话,矛头看似指向叙利亚政府,其实也是在向奥巴马施压。
但是几天之后形势出现微妙变化:随着可能发动军事打击的时间节点一天天临近,从西方国家传来的却是一个个不参战的消息。
曾经在利比亚战争中打头阵的北约,这次早早表明了不参与军事打击的立场。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也明确表示不会参与对叙动武,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以议会反对为借口,决定不再追随美国的军事打击计划。法国虽然态度强硬,高调宣称已做好一切军事准备,随时响应美国动武号令,但奥巴马“需要等候国会授权”的表态,忽然令奥朗德有“上当了”的感觉。奥朗德已经表示,如果美国最终放弃对叙动武,法国将不会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西方国家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是政府内部对军事干预叙利亚冲突的合理性仍存在很大分歧,质疑和反对动武的大有人在。二是这些国家的民众普遍不赞同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多次民意调查结果都明显地反映出民众高昂的反战情绪。
3、奥巴马被自设“红线”套牢 拖得越久动武可能性越小
问:西方对叙利亚动武是否仍然势在必行?军事打击的规模将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答:盟友的态度变化让原本就无意过于介入叙利亚冲突的奥巴马更加纠结。笔者一直认为,奥巴马当初为叙利亚设定“红线”的潜台词是:“只要你不越过这条‘红线’,我就不会实质性介入。”因此,所谓的“红线”其实是为美国不准备介入寻找的一个合理借口。但现在奥巴马发现自己被这条“红线”套牢了,美国及西方的“鹰派”人士,纷纷拿叙利亚已经越过“红线”说事,逼着奥巴马做出强硬反应。
现在,美国要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的话已经说出口,那些主战派威胁说,如果奥巴马改变主意,美国的威慑力及奥巴马的总统声誉将受到极大伤害。但形势的发展又似乎对美国动武不利。眼下,奥巴马虽然仍然坚称将对叙采取军事行动,但从其反复强调行动的有限性,并再三表示不会卷入叙利亚内战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着太多的顾虑和无奈。
奥巴马主动寻求国会授权也是无奈之举,一来是为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获取国内合法性,二来也是为自己最终决策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因为即使真的决定动武,奥巴马也需要更多时间来精确计算军事行动的效果、结果和成本。
未来一周里,奥巴马将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直面中、俄等国,而美国国会也将就是否授权奥巴马开战展开激烈辩论,上述结果将会对奥巴马的最终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于叙利亚化武事件的反应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反对武力干预的呼声也会越发强烈,奥巴马也不可能充耳不闻。
笔者认为,虽然美国对叙利亚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鼓吹动武的声音也依然不绝于耳,但时间拖得越久,奥巴马发起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即使美国国会通过授权的可能性很大,也不意味着奥巴马必须对叙开战,奥巴马将对形势的后续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估后,再做出决策。
当然,奥巴马最后决定对叙利亚进行“惩罚性打击”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对于这种有限打击的规模、范围和时间,奥巴马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不以推翻政府为目标,不派出地面部队、不会长时间卷入。
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摧毁一些对反对派武装构成重大威胁的军事目标,以帮助反对派逆转战场颓势。而这也与美国通过叙利亚反对派去推翻或者拖垮巴沙尔政府,而不是直接介入叙利亚内战的既定立场相一致。
4、西方支持反对派热情降温 叙问题最终可能政治解决
问:“化武事件”会否改变叙利亚问题的基本态势?未来局势可能如何发展?
答:目前,叙利亚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叙利亚政府军在战场上逐渐取得优势,越来越占据主动,除了沙特等小部分阿拉伯国家外,西方主要国家对叙利亚反对派的实质性支持的政治意愿和实际力度都在下降,尤其在埃及发生“二次革命”后,西方社会对中东变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迅速降温,对介入叙利亚问题的热情也明显下降。
笔者认为,虽然事态还在发展之中,但即使美国最终决定采取如奥巴马所说的有限军事打击,也难以根本改变上述基本态势和叙利亚目前的力量格局。
第一,从这次“化武事件”的发展过程看,美国虽然竭力表现出强硬,并且试图主导整个进程,但从盟友纷纷退却,包括阿拉伯联盟和叙境内主要反对派都拒绝支持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等一系列现象可以看出,美国不仅在全球事务中,而且在西方和阿拉伯盟友中的影响力也已经明显下降。
第二,虽然美国依然可能对叙利亚动武,但奥巴马反复强调军事打击的有限性,反映出美国不愿在叙利亚问题上加大投入。
第三,无论从全球事务还是美国国内事务看,奥巴马当前都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美国不会改变从中东总体收缩,将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全球战略,更不会因为叙利亚化武危机而重走单边主义老路。
美国未来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政策,总体上还是希望通过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来达到政权更替的目的。但如果叙利亚冲突久拖不决,且局面对反对派愈发不利,西方社会又无心或者无力加大投入,那么叙利亚危机最终通过政治解决也是很可能的。
事实上,政治解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只不过西方和叙利亚反对派一直以来对政治解决提出的前提是将巴沙尔排除在外,如果未来局势继续朝有利于政府的方向改变,西方最终同意让巴沙尔政权参与政治对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