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 吴寄南
- 研究员
- 台港澳研究所
-
wujinan@siis.org.cn
wujinan@siis.org.cn
且看“黄金3年”安倍如何动作
吴寄南
2013-07-25
本月21日,自民党及其执政伙伴公明党共获得参议院121个改选议席中的76席,加上非改选议席,执政联盟共掌握了过半数的135席,结束了“扭曲国会”的局面。这一结果对安倍未来的内外政策特别是中日关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深度分析。
答:对安倍晋三来说,这次参议院选举堪称“洗雪耻辱”的一次尝试。6年前,在安倍第一任内举行的第21届参议院选举,自民党遭到空前惨败,让民主党等在野党控制了参议院,“扭曲国会”也由此开始。然而,在这次选举中,自民党获得了65席,虽未能实现单独过半数的目标,但与公明党的议席加在一起达135席,超过了囊括参议院各常设委员会负责人所必须的稳定多数席位(129席)。自民党在31个“一人区”拿下了29个,让老对手民主党吃了个“鸭蛋”。而在产生2名以上参议员的复数区内,自民党推荐的18名候选人也悉数当选。用“压倒性胜利”来形容的话一点也不为过。
据日本媒体分析,自民党能取得这次选举的胜利,主要有3大原因:一是“安倍经济学”所带来的利好消息。安倍上任伊始就推行了包括无限量的宽松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产业战略在内的经济新政。安倍射出这“3枝箭”发挥了一定的刺激经济的效应。半年多来,日本股价上涨了约50%,日元也贬值了近20%,各大企业的收益明显改善,今年第一季度更以4.1%的经济增长领跑发达国家。据《朝日新闻》在投票站出口处进行的调查,约69%的选民对“安倍经济学”持肯定态度,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游移在各党派间的所谓“无党派”层选民;二是在野党未能实施有效联合。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分散了选票,让自民党候选人捡了便宜。民主党在东京都选区还出现该党正式推荐的候选人铃木宽与前首相菅直人擅自指定的候选人大河原雅子争抢选票的“窝里斗”,白白地丢掉了1席。气得选举“总指挥”的民主党干事长细野豪志愤怒地要求菅直人引咎退党;三是本次参议院选举的投票率(52.92%)创历史第三新低。选民无意投票反映出他们对现有政党已失去信任。特别是民主党支持层用拒绝投票来“惩罚”这个执政3年里一再食言、践踏其期盼的最大在野党,致使民主党席位跌至建党以来的最低水准。而对自民党这样一个老牌政党来说,投票率越低就越能凭借其拥有的农协、医师会等“组织票”胜选。
答:按照日本的宪法,众议院选举每4年一次,参议院选举每3年一次,这次参议院选举后,未来3年里除补缺选举外,将没有任何国政选举的压力。媒体称之为“黄金3年”的绝好机遇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80年6月众参两院同日选举至1983年6月参议院选举间的3年,一次是1986年7月众参两院同日选举至1989年7月参议院选举间的3年。前者是中曾根康弘任首相。他最大的政绩是在1982年9月通过了实施国铁民营化的内阁决议;后者是竹下登任首相。日本消费税正式登场就是1988年12月通过税制改革相关法案为标志的。对安倍晋三来说,在未来的“黄金3年”里能否推行堪与国铁民营化、引进消费税相媲美的战后大改革呢?
毋庸置疑,日本广大选民是希望能继续推进“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经济走出衰退阴影,重铸昔日辉煌。事实上,过去半年里日本经济虽有股价上扬、日元贬值的短期效应,却未能实现扩大雇佣和提高平均收入的目的。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甚大。而且,明年4月起消费税上调可能带来经济探底的风险。另外,日本从7月23日起已被允许参加TPP的谈判,势必要求日本经济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改革。
问题是,安倍在半年里接连率领自民党赢得了两场国政选举的胜利,这在自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受这两场胜利的鼓舞,安倍很可能在未来3年里实质性启动修宪进程,实现所谓“摆脱战后秩序”的政治夙愿。诚然,安倍眼下不要说修改和平宪法核心的第九条,就连动一下降低修宪门槛的宪法第96条也有很大难度。主要原因是:第一,修宪必须得到众参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赞成。但这次参议院选举后,主张修宪的自民党、日本维新会和大家党合计只有142席,不到修宪门槛的三分之二(162席);第二,作为自民党执政伙伴的公明党强烈反对修宪;第三,日本的主流民意反对修宪。《朝日新闻》在选前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48%的被调查者反对修改宪法第96条,远远超过赞成的31%。
但从安倍的政治理念和执政风格来看,他是绝不会知难而退,按兵不动的。未来,安倍将加紧对民主党等在野党的分化瓦解,将其中赞成修宪的势力拉到自民党内,改变国会内的力量对比;他还将继续利用与中韩等国的领土争论,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营造修宪的舆论氛围和民意基础。安倍的“黄金3年”很可能以一场空前的政治豪赌开始,以激烈的朝野对立和外交冲撞结束。
答:自民党在这次参议院选举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安倍晋三的执政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其右翼色彩势将更加浓厚。首先,摆脱选举压力将使安倍可以不必忌讳任何敏感话题和举措而为所欲为。在去年12月众议院选举至今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间的半年里,安倍曾不得不收敛其“鹰”派言行,强调“安全行驶第一”。尽管如此,他仍然说了不少出格的话,做了很多让国内外舆论震惊的事。而一旦没有选举的束缚后,安倍的右翼本色势必会暴露无遗;其次,自民党内虽然有不少人觊觎安倍的总裁位置,但暂时还没有人愿意在安倍声望如日中天时向他叫板。目前,自民党各派系力量已大大削弱,“鸽”派政治家又陆续引退,党内的纠错机制和制衡机制也基本失灵。而日本政坛呈“一强多弱”格局,在野党也已无力对自民党进行任何有效的牵制;第三,日本国内的舆论氛围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后,国民中弥漫着挫折感和失落感,期盼能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引领日本走出困境。近年来,狭隘民族主义之所以能在日本大行其道,与舆论氛围的这种变化大有关系。安倍和他的执政团队热衷于将自己包装为敢说敢为的强势政治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议院选举后,人们最担忧的是安倍及其执政团队会不会在“8·15”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7月22日下午,安倍在官邸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作为政府首脑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致敬是应该的,但这一问题牵涉外交问题,“不打算说去还是不去,希望阁僚成员根据各自信念进行判断”。一般解释是安倍可能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但其阁僚则可以自由行事。联想到今年4月春季大祭前,安倍也曾声言要“保障向英灵表示崇敬的自由”,结果有4名阁僚和148名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在即将到来的“8·15”会不会有更多阁僚和国会议员会上演参拜的丑剧呢?这是衡量安倍政权右倾化程度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第二,安倍政权已宣布将修改对宪法的解释,使日本得以行使集体自卫权。如果这一尝试成功的话,则意味着自卫队可以自由地派兵出国打仗,宪法第九条的规定名存实亡。而且,据日本媒体透露,防卫省已决定撤销由文职人员组成的“企划运用局”,今后将由自卫队统合幕僚长统一指挥自卫队三军的训练与作战事宜,这是强化自卫队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安倍政权已决定从8月份开始对沿袭近半个世纪的“武器出口三原则”进行彻底修改。事实上,在今年5月印度总理辛格访日期间,两国即已达成由日本向印度提供US一2水上飞机的共识。日英间也早已就共同开发防化服等装备缔结了相关协议。未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有局部冲突的地区将出现日本武器的踪影,日本的“和平国家”形象将彻底颠覆。
第四,安倍政权已决定在今秋召开的临时国会上通过相关法案,建立日本版的“国家安全会议”(NSC)。这是安倍在第一任内没有来得及做完,而历届自民党首相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4 中日关系转圜目前尚无可能
问:参议院选举的结果如何影响日本的对外关系?中日关系有没有转圜机会?
答:“安倍2.0”时代的外交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外交日程密集。二是在传统的“经济外交”基础上更加凸显“价值观外交”。参议院选举后,安倍将在7月下旬三访东南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3国领导人会晤。8月份还要第二次出访中东,对象是阿曼、巴林、卡塔尔和科威特4国。这样,今年头8个月里总共要访问20国,其频繁程度可以说超过了历任日本首相。在安倍已经访问和将要访问的20国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围堵中国”的色彩十分强烈。特别是对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存在着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争端的国家,安倍在制衡中国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例如,在访问越南期间承诺增加对越经济援助,并提供潜艇乘员培训。
参议院选举后,安倍终结了“扭曲国会”的局面。赢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执政条件,在中日关系上也具备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果安倍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通过对话与中方一起化解岛屿纷争,则有可能终结中日两国目前的僵冷状态,使双边关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许多迹象表明,目前中日关系还不存在出现转圜的可能。理由是:
1.两国力量对比还没有到促使日本当权者彻底放弃传统对华思维的临界点。特别是近期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减速趋势,日本一些人士又开始“唱空”中国,自我陶醉;
2.参议院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导致安倍及其执政团队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出现战略误判的几率明显上升。如果他们将选民对“安倍经济学”的期盼误读为对其内外政策的全面支持,则势必导致其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更强硬的政策;
3.日本国内的舆论氛围尚不利于改善中日关系。日本媒体长期负面报道的发酵效应导致民众的对华亲近感跌至历史最低水准,目前日本国内迫使安倍政权在对华关系上改弦更张的舆论压力并不是很强。
从长远来看,中日这两个在亚洲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迟早会找到重新定位和调整好相互关系的。但这显然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难道路。安倍在他的“黄金3年”里究竟是因应时代潮流,继续推进他在第一任内开始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是让暂时的胜利蒙住眼睛,在恶化中日关系的邪路上越走越远。这是需要人们拭目以待的。
自民党获大胜三大因素助力
问:自民党缘何能取得这次参议院选举的大胜?答:对安倍晋三来说,这次参议院选举堪称“洗雪耻辱”的一次尝试。6年前,在安倍第一任内举行的第21届参议院选举,自民党遭到空前惨败,让民主党等在野党控制了参议院,“扭曲国会”也由此开始。然而,在这次选举中,自民党获得了65席,虽未能实现单独过半数的目标,但与公明党的议席加在一起达135席,超过了囊括参议院各常设委员会负责人所必须的稳定多数席位(129席)。自民党在31个“一人区”拿下了29个,让老对手民主党吃了个“鸭蛋”。而在产生2名以上参议员的复数区内,自民党推荐的18名候选人也悉数当选。用“压倒性胜利”来形容的话一点也不为过。
据日本媒体分析,自民党能取得这次选举的胜利,主要有3大原因:一是“安倍经济学”所带来的利好消息。安倍上任伊始就推行了包括无限量的宽松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产业战略在内的经济新政。安倍射出这“3枝箭”发挥了一定的刺激经济的效应。半年多来,日本股价上涨了约50%,日元也贬值了近20%,各大企业的收益明显改善,今年第一季度更以4.1%的经济增长领跑发达国家。据《朝日新闻》在投票站出口处进行的调查,约69%的选民对“安倍经济学”持肯定态度,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游移在各党派间的所谓“无党派”层选民;二是在野党未能实施有效联合。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分散了选票,让自民党候选人捡了便宜。民主党在东京都选区还出现该党正式推荐的候选人铃木宽与前首相菅直人擅自指定的候选人大河原雅子争抢选票的“窝里斗”,白白地丢掉了1席。气得选举“总指挥”的民主党干事长细野豪志愤怒地要求菅直人引咎退党;三是本次参议院选举的投票率(52.92%)创历史第三新低。选民无意投票反映出他们对现有政党已失去信任。特别是民主党支持层用拒绝投票来“惩罚”这个执政3年里一再食言、践踏其期盼的最大在野党,致使民主党席位跌至建党以来的最低水准。而对自民党这样一个老牌政党来说,投票率越低就越能凭借其拥有的农协、医师会等“组织票”胜选。
安倍夙愿难消可能启动修宪
问:安倍晋三会怎样利用难得的“黄金3年”呢?答:按照日本的宪法,众议院选举每4年一次,参议院选举每3年一次,这次参议院选举后,未来3年里除补缺选举外,将没有任何国政选举的压力。媒体称之为“黄金3年”的绝好机遇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80年6月众参两院同日选举至1983年6月参议院选举间的3年,一次是1986年7月众参两院同日选举至1989年7月参议院选举间的3年。前者是中曾根康弘任首相。他最大的政绩是在1982年9月通过了实施国铁民营化的内阁决议;后者是竹下登任首相。日本消费税正式登场就是1988年12月通过税制改革相关法案为标志的。对安倍晋三来说,在未来的“黄金3年”里能否推行堪与国铁民营化、引进消费税相媲美的战后大改革呢?
毋庸置疑,日本广大选民是希望能继续推进“安倍经济学”,让日本经济走出衰退阴影,重铸昔日辉煌。事实上,过去半年里日本经济虽有股价上扬、日元贬值的短期效应,却未能实现扩大雇佣和提高平均收入的目的。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甚大。而且,明年4月起消费税上调可能带来经济探底的风险。另外,日本从7月23日起已被允许参加TPP的谈判,势必要求日本经济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改革。
问题是,安倍在半年里接连率领自民党赢得了两场国政选举的胜利,这在自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受这两场胜利的鼓舞,安倍很可能在未来3年里实质性启动修宪进程,实现所谓“摆脱战后秩序”的政治夙愿。诚然,安倍眼下不要说修改和平宪法核心的第九条,就连动一下降低修宪门槛的宪法第96条也有很大难度。主要原因是:第一,修宪必须得到众参两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赞成。但这次参议院选举后,主张修宪的自民党、日本维新会和大家党合计只有142席,不到修宪门槛的三分之二(162席);第二,作为自民党执政伙伴的公明党强烈反对修宪;第三,日本的主流民意反对修宪。《朝日新闻》在选前进行的民意调查表明,48%的被调查者反对修改宪法第96条,远远超过赞成的31%。
但从安倍的政治理念和执政风格来看,他是绝不会知难而退,按兵不动的。未来,安倍将加紧对民主党等在野党的分化瓦解,将其中赞成修宪的势力拉到自民党内,改变国会内的力量对比;他还将继续利用与中韩等国的领土争论,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营造修宪的舆论氛围和民意基础。安倍的“黄金3年”很可能以一场空前的政治豪赌开始,以激烈的朝野对立和外交冲撞结束。
执政基础巩固右翼色彩更浓
问:安倍政权的右翼色彩会不会更加浓厚呢?答:自民党在这次参议院选举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安倍晋三的执政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其右翼色彩势将更加浓厚。首先,摆脱选举压力将使安倍可以不必忌讳任何敏感话题和举措而为所欲为。在去年12月众议院选举至今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间的半年里,安倍曾不得不收敛其“鹰”派言行,强调“安全行驶第一”。尽管如此,他仍然说了不少出格的话,做了很多让国内外舆论震惊的事。而一旦没有选举的束缚后,安倍的右翼本色势必会暴露无遗;其次,自民党内虽然有不少人觊觎安倍的总裁位置,但暂时还没有人愿意在安倍声望如日中天时向他叫板。目前,自民党各派系力量已大大削弱,“鸽”派政治家又陆续引退,党内的纠错机制和制衡机制也基本失灵。而日本政坛呈“一强多弱”格局,在野党也已无力对自民党进行任何有效的牵制;第三,日本国内的舆论氛围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后,国民中弥漫着挫折感和失落感,期盼能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引领日本走出困境。近年来,狭隘民族主义之所以能在日本大行其道,与舆论氛围的这种变化大有关系。安倍和他的执政团队热衷于将自己包装为敢说敢为的强势政治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议院选举后,人们最担忧的是安倍及其执政团队会不会在“8·15”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7月22日下午,安倍在官邸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作为政府首脑向“为国捐躯的英灵”致敬是应该的,但这一问题牵涉外交问题,“不打算说去还是不去,希望阁僚成员根据各自信念进行判断”。一般解释是安倍可能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但其阁僚则可以自由行事。联想到今年4月春季大祭前,安倍也曾声言要“保障向英灵表示崇敬的自由”,结果有4名阁僚和148名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在即将到来的“8·15”会不会有更多阁僚和国会议员会上演参拜的丑剧呢?这是衡量安倍政权右倾化程度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第二,安倍政权已宣布将修改对宪法的解释,使日本得以行使集体自卫权。如果这一尝试成功的话,则意味着自卫队可以自由地派兵出国打仗,宪法第九条的规定名存实亡。而且,据日本媒体透露,防卫省已决定撤销由文职人员组成的“企划运用局”,今后将由自卫队统合幕僚长统一指挥自卫队三军的训练与作战事宜,这是强化自卫队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安倍政权已决定从8月份开始对沿袭近半个世纪的“武器出口三原则”进行彻底修改。事实上,在今年5月印度总理辛格访日期间,两国即已达成由日本向印度提供US一2水上飞机的共识。日英间也早已就共同开发防化服等装备缔结了相关协议。未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有局部冲突的地区将出现日本武器的踪影,日本的“和平国家”形象将彻底颠覆。
第四,安倍政权已决定在今秋召开的临时国会上通过相关法案,建立日本版的“国家安全会议”(NSC)。这是安倍在第一任内没有来得及做完,而历届自民党首相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
4 中日关系转圜目前尚无可能
问:参议院选举的结果如何影响日本的对外关系?中日关系有没有转圜机会?
答:“安倍2.0”时代的外交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外交日程密集。二是在传统的“经济外交”基础上更加凸显“价值观外交”。参议院选举后,安倍将在7月下旬三访东南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3国领导人会晤。8月份还要第二次出访中东,对象是阿曼、巴林、卡塔尔和科威特4国。这样,今年头8个月里总共要访问20国,其频繁程度可以说超过了历任日本首相。在安倍已经访问和将要访问的20国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围堵中国”的色彩十分强烈。特别是对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存在着岛屿归属和海洋权益争端的国家,安倍在制衡中国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例如,在访问越南期间承诺增加对越经济援助,并提供潜艇乘员培训。
参议院选举后,安倍终结了“扭曲国会”的局面。赢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执政条件,在中日关系上也具备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果安倍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通过对话与中方一起化解岛屿纷争,则有可能终结中日两国目前的僵冷状态,使双边关系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许多迹象表明,目前中日关系还不存在出现转圜的可能。理由是:
1.两国力量对比还没有到促使日本当权者彻底放弃传统对华思维的临界点。特别是近期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减速趋势,日本一些人士又开始“唱空”中国,自我陶醉;
2.参议院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导致安倍及其执政团队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出现战略误判的几率明显上升。如果他们将选民对“安倍经济学”的期盼误读为对其内外政策的全面支持,则势必导致其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更强硬的政策;
3.日本国内的舆论氛围尚不利于改善中日关系。日本媒体长期负面报道的发酵效应导致民众的对华亲近感跌至历史最低水准,目前日本国内迫使安倍政权在对华关系上改弦更张的舆论压力并不是很强。
从长远来看,中日这两个在亚洲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迟早会找到重新定位和调整好相互关系的。但这显然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难道路。安倍在他的“黄金3年”里究竟是因应时代潮流,继续推进他在第一任内开始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还是让暂时的胜利蒙住眼睛,在恶化中日关系的邪路上越走越远。这是需要人们拭目以待的。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