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个提法在当今中国与东海南海邻国尚存难以解决的争端的背景下迅即引起相关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海洋战略自新世纪以来被学界广泛认同为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必由途径。基于这个认识,关于中国究竟是陆权国家还是应该成为海权国家的争议也已经平息,因为中国在坚定维护其陆权的同时,一定也必须维护其合法的海洋权益,包括海洋国土的主权和根据国际法得以延伸的权益。
一、中国的海洋战略始于维护海洋周边稳定
中国的周边总体上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大部分。周边政策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支柱。在新中国推行的所有外交策略中,睦邻友好政策可能是历史最悠久也最深入人心的策略,尽管它也许没有像中国与苏联决裂或中美关系解冻那么富有戏剧性。
在中国的周边策略中,海洋周边的重要性一向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体系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与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诸多层面上展开了全面交流。中国的东南亚政策成为中国周边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历史上也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所有东南亚国家都有着中国与她们友好交往的丰富遗存,南海正是这种交往的重要交通纽带。
中国的改革开放曾经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好交流的重要契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与扩容后的东盟十国成为最紧密的经贸伙伴。这种局面是否会因为南海岛礁主权和权益争端而发生逆转呢?这个问题的实质总的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奉行多年的睦邻友好政策是否会发生逆转?另一是中国的邻国是否会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进而导致地区形势失控?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后,上述问题的紧迫性似乎更见突出,而中国新一届政府到位后,外长首访亦选在东南亚4国,显示中国决策部门也高度重视中国的海洋周边。种种现象综合起来看,应当说南海主权和权益争端将成为中国的海洋战略的试金石。
然而在推行睦邻友好周边政策和维护国家主权权益这两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维护周边稳定促进与邻国友好交往是国家的既定方针,这不仅指向与中国有传统友好关系的国家,也包括与中国有着尚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今天在中国的包括南海在内的海洋周边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总体格局与形势并没有变,中国的周边战略目标也同样没有变,寻求持久的稳定与和平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本方向。
在处理与海上邻国的纷争时,中国奉行的基本方针也仍然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方针的内在含义显然不是要以和平谈判以外的方式寻求尽快彻底的解决方案,而是充分考虑到相关争端的复杂性,是一个坚持大局观的立场。当然今天的形势与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该方针时相比确实有了很大变化,对中国权益的侵害近年来也在逐步加剧,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更是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合法权益提到了新的议事日程,但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仍然是我们提出海洋战略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一届政府必将妥善处理海洋周边问题置于重要地位,亦可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始于维护与促进中国的海洋周边的稳定与和平,是中国周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海洋战略的“东进”与“南下”
中国的地理属性,就海洋战略而言,当然是太平洋国家,中国的海洋周边亦为西太平洋地区,在广袤的太平洋海面上,有属于中国法律管辖的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但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以及现实国际政治的争端,在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真正处于中国控制之下的却大约只占一半,而另一半则处于争议中,要么相关的岛礁被他国侵占,要么相关的海域被他国进行排他性的开发。由于这些都发生在西太平洋海域,因此很容易得出一般的结论认为中国的海洋战略就是要解决西太平洋的问题,包括黄海、东海和南海的相关争端。然而这样看中国的海洋战略却是狭隘的。
中国的海洋战略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双重使命,两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改革开放把中国从贫困落后的低收入国家发展成欣欣向荣的中上收入国家,并正在通往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前进。这验证了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与此同时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无论是地区的力量对比还是国际体系的后冷战格局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整体上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之提升为中国创造新的有利国际环境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的海洋战略虽不走传统的扩张道路,但传统的国际贸易水道仍然是今日世界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保障以印度洋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水道安全对中国而言就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这在战略上可能意味着新的选择。
例如,从地域上看,对中国最具现实和战略意义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前者为中国直接面对,后者则远离本土,中国要经营这两者,在战略上或可有不同的选项,或以中国的近海为中心,根据自身的能力建设,采取层层扩展的“涟漪”战略;另一种选项则是根据中国的地缘特点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分别采取“东进”和“南下”的双轨战略,逐步建立起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更广阔的保障体系。“东进”指向广阔的太平洋,这是中国未来建设海洋强国的要害区域,更是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国家利益的关键,而“东进”的起始点正是东海。“南下”则指向印度洋深蓝水域,那是中国谋求进一步发展进而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基石与保障,也是中国建设“蓝水”海军的试验场,而“南下”的起始点则是南海。
三、中国的两洋战略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两洋战略并不需要走美国那样的全球性海洋强国道路,更不必像美国那样,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而将全球的海洋通道都视为战略要害,因为这并不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也未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途径。中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存在应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渐实现,因此中国的海洋战略,如以两大洋为目标,应当说是符合现实利益需要的相对低调之举。尽管如此,中国仍将面临新的挑战。
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中国的“深蓝”水域,相对而言,东海与南海则是中国的“浅蓝”,欲走向“深蓝”,必先安定“浅蓝”,此为中国必须坚持稳定海洋周边的战略理由。这是中国海洋战略面临的第一重挑战,主要来自一些与中国有争端的邻国,同时使外部势力得以利用,对中国的主权主张提出挑战,其背后潜藏的意义是如何看中国的兴起。中国新一届领导到位后在巩固和发展周边地区方面已经有重要的政策指向。一方面中国当然全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绝不拿国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另一方面,维护和促进周边地区稳定、不使局部的个别的争端影响中国与邻国的总体关系继续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最近越南领导人访问北京与中方达成的联合声明具有典型的意义。
中国的两洋战略面临的另一重挑战来自传统的海洋大国,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国。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自提出后已经在西太平洋地区引起较激烈的反响,而美方在推行该政策过程中毫无透明度的做法也非常容易使地区国家掉入陷阱。美国还不止于此,自去年始,美国政要频繁访问澳大利亚印度印尼等国,提出在地缘战略上极具模糊意义的所谓“印太地区”概念,把传统上分列为两个地区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整合为一体。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需要研究,但对中国海洋战略的推进显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天然气和石油,这将使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急剧下降,美国在印度洋保持巨量军事存在的传统动因可能不复存在,这在战略上对其他海洋大国将产生重要影响。母庸讳言,中国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却是相反方向,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是否能够促进中美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呢?这恐怕需要双方共同探讨。
当然,中国的海洋战略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中国自身的能力建设。在通向海洋大国和强国的道路上,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显示将自身安全和利益建筑在损害他国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是没有出路的,尽管当前国际体系的游戏规则确实还没有彻底摆脱“丛林原则”。为此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已然提出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安全观,这种倡导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国际安全观应引导中国的海洋战略迈向新的阶段。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