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
-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探析——以中菲“南海仲裁案”为视角
- 关于磋商“南海行为准则”前景的分析
- 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
- 东南亚地区海事安全合作的国际化:东盟海事论坛的角色
-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 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评析
- 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美新伙伴关系
- 美菲同盟关系的战略转型与南海问题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公约》难以为南海仲裁案相关问题的裁决提供依据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南海仲裁”这张“废纸”早已烂掉
英国《金融时报》5月12日刊登了一篇《“拉美十年”忧虑再起》的文章,分析了拉美经济刚刚好转不久,当前再次陷入衰退的迷局。
自2002年起,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涨,拉美国家大受其益,大宗商品的出口使得拉美国家年产出增加15%,2003年以来该地区的GDP几乎翻了一番。中产阶级的人数增长了5000万,社会公平也大为改善。然而,就在拉美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之时,世界经济形势突变,拉美经济的命运转折之门正被重新关闭。尽管5月8日经合组织(OECD)发展中心与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联合编写的《2013年拉丁美洲经济展望》预测今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将达到4%,但这一势头显然难以持续。
拉美很多国家都属于资源出口型国家,拉美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有较高的比重,JPMorgan的数据显示,拉美国家大宗商品出口占其出品总额的一半。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口大国的经济增速普遍趋缓,对国际商品需求出现疲软迹象,使得拉美经济深受影响。巴西的出口额在今年第一季度年同比下降8%,经常账户赤字呈扩大之势。世界最大的产铜国智利,今年经常账户赤字将达到其GDP的4%。由于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势不容乐观,拉美经济颓势将很难有效改变。一般而言,商品价格的变动周期较长,研究数据显示,大宗商品价格的“超级周期”甚至长达30年。
由于对大宗商品出口的过度依赖,拉美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贸易盈余的大量累积反而推动了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形成,并进一步推高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相比之下,拉美国家中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由于较少受到大宗商品的出口驱动,其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不降反升。
拉美经济若要避免走入“又一个十年”的轮回,必须努力着手改革,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降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等制度性因素对生产力水平的负面冲击。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则较好地借助了本国的资源优势推动本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拉美国家必须大力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创造全要素生产力提升的宏观环境。IMF预测显示,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等国家由于加大投资和改革的力度,今年将达到5%的平均增长。而阿根廷、委内瑞拉甚至巴西则相反,过低的投资比率和缺乏活力的制度使得经济增长受到抑制,预计今年的增长将仅能达到2%的平均水平。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