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引发的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持续了10多天,并蔓延至包括多个欧洲国家在内的30多个国家。包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许多美国人一直不能理解,为何最激烈的反美抗议恰恰发生在那些在“阿拉伯革命”中得到美国支持从而推翻旧统治者、建立新政权的国家?事实上,“9•11”事件后,类似“他们为什么这样恨我们”的疑问就一直萦绕在美国人心头,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
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既源于历史恩怨,如前总统小布什曾经一不小心将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动的反恐战争说成是“新十字军东征”,从而引发当地民众对那段宗教战争历史的痛苦回忆,重新激起了穆斯林民众对西方的仇恨;也源于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奉行的“双重标准”,如美国在巴以问题上偏袒以色列而置巴勒斯坦人民利益于不顾;在去年持续至今的中东动荡中,美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国家,在阿拉伯世界制造分裂;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危机中,更是罔顾这些国家的社会现实、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前途命运,支持和鼓动反对派用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这一切更源于植根于美国和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优越感、自命不凡和自负:自认为西方政治绝对正确,对不同宗教和价值观持敌意、排斥和歧视态度,尤其对伊斯兰教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在过去美国和西方的许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缺乏对伊斯兰教的尊重和理解、鄙视穆斯林宗教传统甚至公开亵渎《古兰经》的内容并不鲜见。我们看到,“9•11”后,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趋恶化,在美国的穆斯林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美国政府则明确把反恐重点放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甚至不惜在未找到确凿证据前就仓促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许多美国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挂钩,美国在处理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时,一度也是以反恐划线,全然不顾各国在界定“恐怖主义”概念上存在的分歧。而近年来屡次发生的美国士兵甚至包括个别牧师亵渎和焚烧 《古兰经》事件以及最近因一部电影导致的反美浪潮再次表明,美国同穆斯林世界的深层次矛盾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如今,美国国内已有不少人对这场抗议浪潮的真正原因展开讨论,也有人开始对美国的现行政策进行反思。笔者以为,作为在现代世界中居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人如何放下身段,放弃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的心态,诚意地与非西方文明对等、理性地对话,而不是摆出一种将要同化世界其他文明的高姿态,恐怕是其缓和与伊斯兰世界和其他非西方国家矛盾的第一要务。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