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为误国主义者画像
2013-03-02

    误国主义者具有三副面孔:往往以爱国自居、动辄骂别人卖国、结果以行动害国。

    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目标的实现,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大多数日本人都变得浮躁和膨胀,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弥漫全国,爱国主义演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而发展成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形成了谁都不敢被贴上卖国标签的氛围,结果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理智,滑向了灾难的深渊。

    误国主义以爱国为名行害国之实,谋取私利,沽名钓誉,强硬之下不过是一种武装的自卑,值得引以为戒。

        面对中日关系目前的困境,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探索缓和之路。继鸠山由纪夫、山口那津男之后,村山富市和加藤纮一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对于这些肩负着历史责任的沟通和努力,日本各大媒体基本上都给予肯定,认为对于两国关系的改善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媒体认为,这些人是在实行“赎罪外交”,访华者是日本的“国贼”。对此,笔者不禁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著名作家山崎丰子访华时,中国领导人曾对她提到过日本的“误国主义者”问题,主要是说某些自诩为“爱国主义”的人表面看来是为国家着想,其实是“误国主义者”。笔者认为,误国主义者具有如下三副面孔。

        第一副面孔:往往以爱国自居。爱国本来是国民对祖国忠诚的自然表现,国家也当然希望和要求国民具有这种品质。但是在战前的日本,由于进行了彻底的皇民化教育,夸大了爱国的精神作用,导致了对武力的疯狂崇拜,结果把国家引向了灾难的深渊。战后,天皇裕仁在写给现在的天皇明仁的一封信中就说: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军部过分强调爱国精神的作用,忽视了国力的差距。最近,在钓鱼岛问题上,石原慎太郎又有此种“爱国”冲动。他说:钓鱼岛要由东京都来保卫。于是,他挑起了此次中日争端,也使日本外交陷入了困境。可见,以爱国之名,行误国之实,谋取私利,沽名钓誉,这是误国主义者的本质属性。

        第二副面孔:动辄骂别人卖国。战前的误国主义者极端狂妄,他们曾宣称三个月之内可以解决中日战争问题,而对于任何理性的言论,一律斥之为卖国。战后的误国主义者不但不反省侵略战争的罪行,而且还把对那场战争持反省态度的观点斥责为“自虐史观”。最近,鸠山由纪夫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还表达了钓鱼岛乃争议之地的看法。于是,误国主义者们便说他的行为是卖国,甚至连内阁防卫大臣也称鸠山为“国贼”。言外之意,只有顽固坚称无争议的右派才算是爱国,只有他们关于修改“村山谈话”的动议才算是爱国。反之,只要是理性的声音和行动就是“赎罪外交”,并被扣上卖国的帽子。

        第三副面孔:结果以行动害国。山本五十六是战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是他制定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但后来有研究表明,山本的行动也有“违心”的一面,因为他曾认为国防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战争的胜败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军人。他还认为从综合国力看,“我帝国之国力较之美国有天壤之别”,同美国作战注定要失败。但是,当时的误国主义占据日本舆论主流,他们认为日本的海军是“无敌的海军”。在当时的舆论和政治环境下,山本不想成为“胆小鬼”,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下了和我的意愿完全相反的决心”,制定了偷袭计划,并决心同日本的“飞机和军舰共存亡”。结果,一语成谶,他的座机被美军击落,命丧布干维尔岛。日本也在遭两颗原子弹轰炸之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明治维新以来富国强兵目标的实现,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大多数日本人都变得浮躁和膨胀,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弥漫全国,爱国主义演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而发展成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当时的环境下,鼓吹大日本主义是爱国,承认小日本主义就是卖国;因为嫌日俄战后获得的赔偿少,就以打砸抢发泄愤怒;因为不满裁军幅度大于欧美,就可以刺杀首相,形成了谁都不敢被贴上卖国标签的氛围,结果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理智,滑向了灾难的深渊。笔者认为,误国主义以爱国为名行害国之实,强硬之下不过是一种武装的自卑,值得引以为戒。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