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院作者
- 对当前中东局势演变的若干思考
-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进程、动因和前景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塑造身份认同与巩固战略基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演进
-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探析——以中菲“南海仲裁案”为视角
- 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
- 关于磋商“南海行为准则”前景的分析
- 东南亚地区海事安全合作的国际化:东盟海事论坛的角色
- 中国在非洲的负责任行为研究
-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开创人类可持续安全的新纪元
刘江永
2015-01-05
简介
正文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人类开启了战后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驻足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做国际展望,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不容忽视,那就是可持续安全。它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及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战后初期,全世界的独立主权国家不到60个。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不仅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妥善处理国家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21世纪迎来了第15个年头。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剧烈的局部战争及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即使在和平状态下,各国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均面临挑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安全议题。为应对安全领域的新挑战,中国在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外交、安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21世纪的世界面临两大战略问题:一是包括和平在内的安全问题;二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发展问题。但就进步和创新而言,安全理论长期落后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倡导,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人类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冷战结束后20多年的事实证明,一些国家依靠绝对军事优势和多国军事打击换来的,只是高成本和难以持续的低安全甚至更不安全;大量战争碳排放严重损害了各国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极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
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不仅要维护好本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安全大局,而且有责任为世界的可持续安全作出开创性贡献。2014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第四次亚信峰会讲话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载入会议发表的《上海宣言》。同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使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不仅限于亚洲,更具有全球意义。这是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半个世纪后,中国再度倡导的重要战略原则。中国新的《国家安全法》草案也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种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综上所述,2014年堪称是可持续安全作为中国国家政策和法律条文用语正式提出的元年。在新的一年里,如果可持续安全理念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人类社会就有希望共同开创可持续安全的新纪元。
战后初期,全世界的独立主权国家不到60个。广大亚非拉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不仅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妥善处理国家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21世纪迎来了第15个年头。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剧烈的局部战争及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即使在和平状态下,各国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均面临挑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安全议题。为应对安全领域的新挑战,中国在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外交、安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21世纪的世界面临两大战略问题:一是包括和平在内的安全问题;二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发展问题。但就进步和创新而言,安全理论长期落后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倡导,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人类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冷战结束后20多年的事实证明,一些国家依靠绝对军事优势和多国军事打击换来的,只是高成本和难以持续的低安全甚至更不安全;大量战争碳排放严重损害了各国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极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
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不仅要维护好本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安全大局,而且有责任为世界的可持续安全作出开创性贡献。2014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第四次亚信峰会讲话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载入会议发表的《上海宣言》。同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使可持续安全四项原则不仅限于亚洲,更具有全球意义。这是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半个世纪后,中国再度倡导的重要战略原则。中国新的《国家安全法》草案也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这种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综上所述,2014年堪称是可持续安全作为中国国家政策和法律条文用语正式提出的元年。在新的一年里,如果可持续安全理念能够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人类社会就有希望共同开创可持续安全的新纪元。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