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 李伟建
- 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wjli@siis.org.cn
wjli@siis.org.cn
伊核谈判“最后一公里”要跑多久
李伟建
2015-03-05
2月22日起,伊核问题多方会谈开始进行,美伊均声称取得了进展,那么是否收获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分歧点在哪里?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分析。
分歧缩小难题未破解 期待很高各方愿尽力
问:2月22日伊核多边会谈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2月22日的会谈是六国与伊朗自去年11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决定谈判延期后举行的第三次会谈。事实上,美国与伊朗代表团在2月20日就已经开始双边磋商。22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伊朗外长扎里夫相继抵达日内瓦,两人在单独会晤了两个小时后一起加入多边会谈。23日,美伊又在多边会谈之后继续闭门会谈了约三个小时。这种高密度的会谈本身说明,双方对在预定期限内达成协议有着强烈的期待和紧迫感。
与前两轮相比,美伊本轮派出的代表团阵容更为强大,其中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和伊朗原子能机构主席萨利希都是首次参加谈判。此外,伊朗总统鲁哈尼的胞弟、也是其亲密助手之一侯赛因•费雷顿也参与了美伊双边会谈。伊朗外长扎里夫表示,莫尼兹和萨利希与会表明会谈需要有“全面掌控所有问题的更高级别官员参与”,而费雷顿的与会则意味着“与总统协调”得到了加强。在22日举行的美伊双边会谈中,双方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就与相关技术细节问题进行了认真磋商,试图缩小彼此分歧。
鉴于美伊两次进行的都是闭门会谈,六国与伊朗进行的多边会谈也未对外透露具体内容,因此外界对谈判细节知之甚少。但从各方事后的表态中,笔者总结出这么几层意思:即,分歧在缩小,难题未破解,期望仍很高,各方愿尽力。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会谈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一些棘手的难题”,距达成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伊朗外长扎里夫也表示,双边会谈已产生了“效果不错的讨论,”多边会谈达成了“更多理解”,但各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22日会谈后,各方都表示要继续努力,争取在3月底之前达成框架协议。
美底线:消除核武可能 伊立场:最终解除制裁
问:美伊两方分歧焦点在哪里?
答:分歧焦点依然是伊朗可保留的离心机数量及有关违规制裁措施等细节问题。美国要求伊朗将离心机从当前约1.9万台的水平裁减至数千台,而伊朗则希望保持当前离心机数量基本不变。美国之前还希望通过减少伊朗拥有的浓缩铀离心机数量,使得伊朗获取制造核武器材料的时间至少要一年,并且这种限制最好能维持二十年。而伊朗方面则坚持这种限制不应长于十年,并且在自己做出让步后,美方应在5到7年的时间内全部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近日,就在美国国务卿克里3月3日飞赴瑞士与伊朗外长扎里夫继续会谈之前,一名未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向法新社记者透露了美方在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中的“底线”。这名官员称,美方之所以坚持要达成一份“好协议”并多次同意谈判延期,是因为美方“坚守着一些底线”,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美方可以接受的最终协议必须包含“切断伊朗寻求核武器所需可裂变材料的不同途径”这一内容。具体包括:1. 伊朗不得借助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生产武器级浓缩铀;2. 伊朗不得利用福尔多铀浓缩厂展开铀浓缩活动;3. 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确保伊朗需花费至少一年时间才能获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足够可裂变材料,以便为外界做出应对留足余地;4. 伊朗应当“显著削减”其正在运行的离心机数量以及浓缩铀库存;5. 伊朗必须同意其核设施、铀矿及其他可疑地点接受“前所未有的核查”;6.美方坚持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伊朗履约情况分阶段取消对伊制裁。
伊朗虽然没有公布所谓的“底线”,但从其一贯立场看,“任何协议都必须包括最终解除制裁的内容”无疑是伊朗会坚持到底的谈判原则。伊朗外长扎里夫在22日谈判结束后对伊朗国家媒体表示,最根本的分歧其实是心理层面的。
达成最终协议已不远 双方仍缺互信决断力
问:美方希望3月底前达成框架协议,然而这“最后一公里”还要跑多久?
答:美国希望3月底先为最终协议制定一个政治框架,随后再以此为基础展开技术细节方面的谈判。但伊朗反对分两步走,希望“一步到位”。曾有分析人士认为,各方能否在这一安排上达成共识,将直接影响谈判进程。但从2月22日的谈判情况看,各方更多是在围绕全面协议的主要焦点问题进行实质性讨论,强调“争取如期达成全面协议”,因此,时间节点上的分歧应该不会成为影响谈判进程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谈判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双方都承认在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但若将其置于伊核问题十年博弈的大背景下去看,“最后一公里”的说法本身就表明,双方离达成最终协议其实已经不远。3月2日,扎里夫在与克里再次举行会谈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将在谈判中“努力走得尽可能远”。他还说,如果美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并同意撤除制裁,伊核协议就有可能于本周内达成。
笔者以为,目前双方缺乏的并不是政治意愿而是足够的政治互信和政治决断力。笔者近期出访伊朗,明显感觉到了西方金融制裁对该国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以及伊朗社会各界对达成协议,去除制裁的期待。去年底,伊朗总统鲁哈尼曾对《纽约时报》表示,即使制裁不会马上全部取消,伊朗也会力争签署协议。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前不久也表示,他将批准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的任何协议。美国方面,奥巴马希望促成伊核协议来为自己留下一些外交遗产的想法早已是众所周知。现在的问题是,除了技术细节分歧之外,双方在伊核谈判中都还受到国内和地区反对势力等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细节问题难以突破表明双方仍需增进互信,其他制约因素则需要双方领导人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决断力来加以克服。
要求废止伊朗核计划 以色列与奥巴马顶牛
问:美国和以色列在伊核问题上有哪些分歧?
答:美国时间3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发表了演讲,这或许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届总理在美国国会演讲中最具争议的一次,也是唯一不受美国政府欢迎的一次。内塔尼亚胡是在奥巴马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的邀请到国会作演讲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因此批评内塔尼亚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党派分歧”,对美以关系“具有破坏性”作用。在内塔尼亚胡访美前一周,奥巴马总统刚刚与其通了电话,要求他在美伊核谈判问题上给自己留点空间,不要反对美国的立场。当时内塔尼亚胡闭口不提即将赴美演讲一事,这令美国政府十分恼火。奥巴马总统拒绝会见内塔尼亚胡,副总统拜登和50多名民主党议员缺席演讲,不仅凸显出内塔尼亚胡和奥巴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次事件也将美以关系拖入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内塔尼亚胡冒如此风险坚持赴美演讲,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伊核协议谈判的最后期限的关键时刻同白宫展开有关伊朗核野心的“最后博弈”。3日这一天正在瑞士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再次会晤的伊朗外长扎里夫也表示,内塔尼亚胡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正在进行的伊核谈判。
事实上,美国和以色列在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终极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分歧在于,奥巴马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成一项最终协议,让伊朗在明确无误地证实自己没有寻求制造武器,并且将来也不会试图这样去做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期限后可以适当恢复部分核活动。而以色列则希望彻底废止伊朗的核计划,以色列认为,美国将和伊朗签署的最终协议实际上是个糟糕透顶的“落日协议”(又称“日落条款”,指的是法律或合约中订定部分或全部条文的终止生效日期。立法者在立法之初即已经预见到法律有效施行期间,只要时限一到,当然失效。)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十年后伊朗依旧可以发展核武器。内塔尼亚胡多次表示,如果不彻底终止伊朗的核计划,与伊朗的任何协议都是无法接受的。
公正客观斡旋提方案 中国关键时期解难题
问:中方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答:中国作为伊核问题六国机制的重要一员,在整个谈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在伊核问题最困难、伊朗与美国关系最紧张的那些年里,中国积极做双方的工作,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近年美伊双方对谈判表现出积极意愿之时,中国又及时提出解决双方焦点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思路,希望各方坚定信心、相向而行,给谈判注入更多政治动力,推动谈判尽早达成互利共赢的全面协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人提出彻底解除制裁起码要20年,而伊朗则坚持一步到位解除制裁,最多不能超过3个月。如此大的差距让谈判一度面临破裂,是中国适时提出分阶段解除制裁的概念才令谈判柳暗花明,最终伊朗和美国都接受了中国的建议,
2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伊朗时表示,六方与伊朗要共同努力,跑好伊朗核问题谈判这场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王毅还正式提出了中国对伊核谈判的三点主张:
第一,中国坚持和平解决方向;第二,中国秉持公正客观立场;第三,中国发挥积极斡旋作用。伊核问题复杂敏感,谈判进程一波三折。每当遇到困难和关键节点,中国都力图兼顾各方立场,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分歧缩小难题未破解 期待很高各方愿尽力
答:2月22日的会谈是六国与伊朗自去年11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决定谈判延期后举行的第三次会谈。事实上,美国与伊朗代表团在2月20日就已经开始双边磋商。22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与伊朗外长扎里夫相继抵达日内瓦,两人在单独会晤了两个小时后一起加入多边会谈。23日,美伊又在多边会谈之后继续闭门会谈了约三个小时。这种高密度的会谈本身说明,双方对在预定期限内达成协议有着强烈的期待和紧迫感。
与前两轮相比,美伊本轮派出的代表团阵容更为强大,其中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和伊朗原子能机构主席萨利希都是首次参加谈判。此外,伊朗总统鲁哈尼的胞弟、也是其亲密助手之一侯赛因•费雷顿也参与了美伊双边会谈。伊朗外长扎里夫表示,莫尼兹和萨利希与会表明会谈需要有“全面掌控所有问题的更高级别官员参与”,而费雷顿的与会则意味着“与总统协调”得到了加强。在22日举行的美伊双边会谈中,双方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就与相关技术细节问题进行了认真磋商,试图缩小彼此分歧。
鉴于美伊两次进行的都是闭门会谈,六国与伊朗进行的多边会谈也未对外透露具体内容,因此外界对谈判细节知之甚少。但从各方事后的表态中,笔者总结出这么几层意思:即,分歧在缩小,难题未破解,期望仍很高,各方愿尽力。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会谈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一些棘手的难题”,距达成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伊朗外长扎里夫也表示,双边会谈已产生了“效果不错的讨论,”多边会谈达成了“更多理解”,但各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22日会谈后,各方都表示要继续努力,争取在3月底之前达成框架协议。
美底线:消除核武可能 伊立场:最终解除制裁
答:分歧焦点依然是伊朗可保留的离心机数量及有关违规制裁措施等细节问题。美国要求伊朗将离心机从当前约1.9万台的水平裁减至数千台,而伊朗则希望保持当前离心机数量基本不变。美国之前还希望通过减少伊朗拥有的浓缩铀离心机数量,使得伊朗获取制造核武器材料的时间至少要一年,并且这种限制最好能维持二十年。而伊朗方面则坚持这种限制不应长于十年,并且在自己做出让步后,美方应在5到7年的时间内全部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近日,就在美国国务卿克里3月3日飞赴瑞士与伊朗外长扎里夫继续会谈之前,一名未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向法新社记者透露了美方在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中的“底线”。这名官员称,美方之所以坚持要达成一份“好协议”并多次同意谈判延期,是因为美方“坚守着一些底线”,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美方可以接受的最终协议必须包含“切断伊朗寻求核武器所需可裂变材料的不同途径”这一内容。具体包括:1. 伊朗不得借助阿拉克重水反应堆生产武器级浓缩铀;2. 伊朗不得利用福尔多铀浓缩厂展开铀浓缩活动;3. 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确保伊朗需花费至少一年时间才能获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足够可裂变材料,以便为外界做出应对留足余地;4. 伊朗应当“显著削减”其正在运行的离心机数量以及浓缩铀库存;5. 伊朗必须同意其核设施、铀矿及其他可疑地点接受“前所未有的核查”;6.美方坚持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伊朗履约情况分阶段取消对伊制裁。
伊朗虽然没有公布所谓的“底线”,但从其一贯立场看,“任何协议都必须包括最终解除制裁的内容”无疑是伊朗会坚持到底的谈判原则。伊朗外长扎里夫在22日谈判结束后对伊朗国家媒体表示,最根本的分歧其实是心理层面的。
达成最终协议已不远 双方仍缺互信决断力
答:美国希望3月底先为最终协议制定一个政治框架,随后再以此为基础展开技术细节方面的谈判。但伊朗反对分两步走,希望“一步到位”。曾有分析人士认为,各方能否在这一安排上达成共识,将直接影响谈判进程。但从2月22日的谈判情况看,各方更多是在围绕全面协议的主要焦点问题进行实质性讨论,强调“争取如期达成全面协议”,因此,时间节点上的分歧应该不会成为影响谈判进程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谈判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双方都承认在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但若将其置于伊核问题十年博弈的大背景下去看,“最后一公里”的说法本身就表明,双方离达成最终协议其实已经不远。3月2日,扎里夫在与克里再次举行会谈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将在谈判中“努力走得尽可能远”。他还说,如果美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并同意撤除制裁,伊核协议就有可能于本周内达成。
笔者以为,目前双方缺乏的并不是政治意愿而是足够的政治互信和政治决断力。笔者近期出访伊朗,明显感觉到了西方金融制裁对该国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以及伊朗社会各界对达成协议,去除制裁的期待。去年底,伊朗总统鲁哈尼曾对《纽约时报》表示,即使制裁不会马上全部取消,伊朗也会力争签署协议。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前不久也表示,他将批准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达成的任何协议。美国方面,奥巴马希望促成伊核协议来为自己留下一些外交遗产的想法早已是众所周知。现在的问题是,除了技术细节分歧之外,双方在伊核谈判中都还受到国内和地区反对势力等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细节问题难以突破表明双方仍需增进互信,其他制约因素则需要双方领导人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决断力来加以克服。
要求废止伊朗核计划 以色列与奥巴马顶牛
答:美国时间3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发表了演讲,这或许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届总理在美国国会演讲中最具争议的一次,也是唯一不受美国政府欢迎的一次。内塔尼亚胡是在奥巴马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的邀请到国会作演讲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因此批评内塔尼亚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党派分歧”,对美以关系“具有破坏性”作用。在内塔尼亚胡访美前一周,奥巴马总统刚刚与其通了电话,要求他在美伊核谈判问题上给自己留点空间,不要反对美国的立场。当时内塔尼亚胡闭口不提即将赴美演讲一事,这令美国政府十分恼火。奥巴马总统拒绝会见内塔尼亚胡,副总统拜登和50多名民主党议员缺席演讲,不仅凸显出内塔尼亚胡和奥巴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次事件也将美以关系拖入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内塔尼亚胡冒如此风险坚持赴美演讲,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伊核协议谈判的最后期限的关键时刻同白宫展开有关伊朗核野心的“最后博弈”。3日这一天正在瑞士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再次会晤的伊朗外长扎里夫也表示,内塔尼亚胡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正在进行的伊核谈判。
事实上,美国和以色列在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终极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分歧在于,奥巴马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成一项最终协议,让伊朗在明确无误地证实自己没有寻求制造武器,并且将来也不会试图这样去做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期限后可以适当恢复部分核活动。而以色列则希望彻底废止伊朗的核计划,以色列认为,美国将和伊朗签署的最终协议实际上是个糟糕透顶的“落日协议”(又称“日落条款”,指的是法律或合约中订定部分或全部条文的终止生效日期。立法者在立法之初即已经预见到法律有效施行期间,只要时限一到,当然失效。)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十年后伊朗依旧可以发展核武器。内塔尼亚胡多次表示,如果不彻底终止伊朗的核计划,与伊朗的任何协议都是无法接受的。
公正客观斡旋提方案 中国关键时期解难题
答:中国作为伊核问题六国机制的重要一员,在整个谈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在伊核问题最困难、伊朗与美国关系最紧张的那些年里,中国积极做双方的工作,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近年美伊双方对谈判表现出积极意愿之时,中国又及时提出解决双方焦点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思路,希望各方坚定信心、相向而行,给谈判注入更多政治动力,推动谈判尽早达成互利共赢的全面协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人提出彻底解除制裁起码要20年,而伊朗则坚持一步到位解除制裁,最多不能超过3个月。如此大的差距让谈判一度面临破裂,是中国适时提出分阶段解除制裁的概念才令谈判柳暗花明,最终伊朗和美国都接受了中国的建议,
2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伊朗时表示,六方与伊朗要共同努力,跑好伊朗核问题谈判这场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王毅还正式提出了中国对伊核谈判的三点主张:
第一,中国坚持和平解决方向;第二,中国秉持公正客观立场;第三,中国发挥积极斡旋作用。伊核问题复杂敏感,谈判进程一波三折。每当遇到困难和关键节点,中国都力图兼顾各方立场,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