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创造机遇
2014-12-25
回顾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探寻出路和破解之道。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中国通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在区域和全球布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创造新的机遇和出路。
就中国经济外交的表现而言,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深化老机制创建新机制
中国一方面致力于深化和提升过去建立起来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今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上,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远景目标,又比如金砖国家峰会(BRICS),进一步深化和实化合作,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外汇储备安排,等等;另一方面中国也积极着力创建新的机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
在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中,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最为突出。2014年中唱衰金砖国家的言论不绝于耳,即所谓“金砖失色”论。但问题和挑战越多,说明合作的机遇和潜力越大。对于金砖合作和金砖国家,不应该用短期的指标来衡量,而应该将其放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大趋势中看。中国正是着眼于长远,立足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与金砖国家的合作。
目前,金砖之一的俄罗斯牵动世界经济的神经。受美欧联合制裁影响,卢布汇率巨幅震荡,国内通胀水平急剧飙升,加之国际油价近期大跌,俄罗斯经济进入严冬期。金砖国家的应急储备安排设立,便是为了帮助成员国应对短期流动性短缺,其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可以作为俄罗斯需求帮助的选项之一。此外,中国近邻的存在,也是俄罗斯经济的动力来源和可以合作的伙伴。远东地区开发、油气资源合作、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等等都可以为俄罗斯经济提供支持。
强化周边拓展外围并重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亚太,除了东盟国家之外,2014年的成就还包括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以及中国和南太岛国的对话合作,中国-拉共体的建立等等。中国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应对美国的排挤,在全球拓展新的合作平台来创造新的经济活力。
就周边合作,2014年APEC北京峰会是一大亮点。目前中国已成为许多APEC成员最大的贸易伙伴、吸引直接投资和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将拉动亚洲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战略远景,将最大化削减竞争成本,为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开创更为便利自由的环境。由此观察,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思维和战略更为开阔。
就全球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战略的布局拉开新的序幕。这一战略的落实和推进,可以为世界经济贡献一个海陆统筹、东西贯通、全球一体的开放新格局。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
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资金为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等注入资本金,希望以此来撬动更大规模的银行融资或民间资本。以基础设施为主导行业,化解发展难题,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创造投资动力和加大刺激力量。
2014年伴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上海,以及AIIB的成立,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地位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经验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等等,为这两个新生银行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修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顺利竣工,成为中国基建企业进驻欧洲的崭新名片。国际社会艳羡中国的经济实力,想搭上中国的经济快车是普遍的一个心理。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14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也遍地开花,烂漫无比。细数起来,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和南太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亚信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论坛等等,不胜枚举。在经济合作和发展合作两个方面,中国都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更实的关切。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亮点:一是帮助非洲国家一道协力应对埃博拉病毒,二是习近平主席与南太建交岛国领导人的集体会晤。
中韩自贸区
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共同宣布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
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有力促进亚太区域一体化。
中澳自贸区协定
2014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共同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
2015年,将签署《中澳自贸区协定》,未来五年,澳大利亚给予中国的部分货物进口零关税,两国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乳制品、牛肉、海鲜、羊毛等制品和煤、铜、镍等矿产将以低价销往中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等也以零关税销售到澳大利亚。
就中国经济外交的表现而言,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深化老机制创建新机制
中国一方面致力于深化和提升过去建立起来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今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上,提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远景目标,又比如金砖国家峰会(BRICS),进一步深化和实化合作,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外汇储备安排,等等;另一方面中国也积极着力创建新的机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
在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中,中国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最为突出。2014年中唱衰金砖国家的言论不绝于耳,即所谓“金砖失色”论。但问题和挑战越多,说明合作的机遇和潜力越大。对于金砖合作和金砖国家,不应该用短期的指标来衡量,而应该将其放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大趋势中看。中国正是着眼于长远,立足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与金砖国家的合作。
目前,金砖之一的俄罗斯牵动世界经济的神经。受美欧联合制裁影响,卢布汇率巨幅震荡,国内通胀水平急剧飙升,加之国际油价近期大跌,俄罗斯经济进入严冬期。金砖国家的应急储备安排设立,便是为了帮助成员国应对短期流动性短缺,其初始资金规模为1000亿美元,可以作为俄罗斯需求帮助的选项之一。此外,中国近邻的存在,也是俄罗斯经济的动力来源和可以合作的伙伴。远东地区开发、油气资源合作、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等等都可以为俄罗斯经济提供支持。
强化周边拓展外围并重
中国多边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亚太,除了东盟国家之外,2014年的成就还包括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以及中国和南太岛国的对话合作,中国-拉共体的建立等等。中国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应对美国的排挤,在全球拓展新的合作平台来创造新的经济活力。
就周边合作,2014年APEC北京峰会是一大亮点。目前中国已成为许多APEC成员最大的贸易伙伴、吸引直接投资和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将拉动亚洲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战略远景,将最大化削减竞争成本,为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开创更为便利自由的环境。由此观察,中国的地区经济合作思维和战略更为开阔。
就全球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战略的布局拉开新的序幕。这一战略的落实和推进,可以为世界经济贡献一个海陆统筹、东西贯通、全球一体的开放新格局。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
中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资金为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丝路基金等注入资本金,希望以此来撬动更大规模的银行融资或民间资本。以基础设施为主导行业,化解发展难题,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创造投资动力和加大刺激力量。
2014年伴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上海,以及AIIB的成立,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地位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经验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等等,为这两个新生银行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修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顺利竣工,成为中国基建企业进驻欧洲的崭新名片。国际社会艳羡中国的经济实力,想搭上中国的经济快车是普遍的一个心理。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14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也遍地开花,烂漫无比。细数起来,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和南太岛国领导人集体会晤、亚信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论坛等等,不胜枚举。在经济合作和发展合作两个方面,中国都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更实的关切。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亮点:一是帮助非洲国家一道协力应对埃博拉病毒,二是习近平主席与南太建交岛国领导人的集体会晤。
中韩自贸区
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共同宣布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
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有力促进亚太区域一体化。
中澳自贸区协定
2014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共同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
2015年,将签署《中澳自贸区协定》,未来五年,澳大利亚给予中国的部分货物进口零关税,两国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乳制品、牛肉、海鲜、羊毛等制品和煤、铜、镍等矿产将以低价销往中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等也以零关税销售到澳大利亚。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