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塞西当选:埃及政治转型仍难有进展
2014-05-28
5月26、27日,埃及进行了“革命”后的第二次总统大选,不出所料,脱下军装的将军塞西如愿以偿赢得大选。尽管塞西的当选可能意味着埃及的政治角力将告一段落,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政治转型新阶段的开始。由于精英政治的特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政治合法性建构面临诸多挑战,埃及的政治局势仍然难有改观,转型进程依旧困难重重。
塞西能够出任总统,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军方所掌握的庞大的资源是其赖以赢得选举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民主政体,还是威权主义政体,掌握资源都仍然是掌握权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具有强烈的军方背景的穆巴拉克长期执政及其所造成的腐败滋生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军方在埃及民众中的形象,穆巴拉克政权的崩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军方的影响力,但历经数十年的经营,军方俨然独立王国,仍然是国家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军方不仅拥有人力、物力和媒体优势,而且得到美国和沙特等主要外部大国的支持。这种优势是任何其他政治势力不具有的。
其次,人心思稳则是塞西当选的民意基础。诚然,由于塞西来自军方,曾经担任国防部长,并在2013年7月发动了推翻穆尔西政府的政变,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实际掌握最高权力,并试图通过选举的方式使其权力合法化的行为常常被解读为旧势力的复辟。然而,另一方面,在穆巴拉克政权垮台之后的三年期间,民众非但没有获得“革命”的红利,反而因为革命造成的动荡局势,生活更加艰难。正如一位选民所说:“在2012年总统选举时,我把选票投给了穆尔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埃及经历了异常艰难的两年。这次我早早地来投票,就是希望国家尽快结束动荡,重回正轨。”
然而,大选程序的推进和结束以及权力过渡的完成并不必然意味着政治转型将进入新的有意义的阶段。对于像埃及这样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有序的民主政治、经济基础和成熟的市民社会尚未出现的情况下,政治精英的价值判断和战略选择往往决定着民主转型的路径和最终结果。其中,政治精英能否就国家的转型方向达成妥协,是影响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成功地关键因素。街头运动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更多的还是受到政治精英的引导。
2012年的大选,穆斯林兄弟会凭借其强大社会服务网络,一举赢得了选举,一度改变了其在埃及政坛屡遭打压的状况。这本应是埃及政治转型的大好机遇。然而,代表穆斯林兄弟会出任总统的穆尔西,并没有在大选之后展现包容精神,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力图大权独揽,并竭力排斥政治异己。后来的事实表明,这种不愿妥协的执政态度,不仅是2012-2013埃及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且最终导致军方直接武力推翻了穆尔西政权。
2014年大选是军方政变并接管政权之后的第一次大选。尽管大选的结果并无悬念,但人们仍然给予高度期待。然而,就其自2013年7月以来的作为而言,没有军装的塞西似乎并不能给埃及带来改变。发动政变以后,军方非但没有采取切实措施安抚穆斯林兄弟会,反而采取更为强硬的行动,包括镇压穆斯林兄弟会的街头运动、逮捕大量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精英等。进入2014年以后,埃及一法院更是先后判处数百名穆尔西支持者死刑。荒唐之至,史无前例。选前如此,选后能有变化吗?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