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黯然失色的樱花
陈鸿斌
2011-03-17
简介
正文
一场堪称千年一遇的巨大灾难降临了日本。9.0级的强烈地震,尤其是地震所引发的毁灭性海啸,使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创伤。尽管日本人对这一地震的发生并非毫无思想准备,但对地震的级别、烈度以及紧随其后的海啸所造成的危害之严重,仍大感出乎意料,触目惊心。由于目前通信不畅,所以具体的损失还无法估计,但超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1000亿美元)是毫无疑义的。高盛公司在3月15日做出的初步测算为16万亿日元,比超出阪神大地震60%,但看来这个数字还打不住。因为日本东北地区的GDP占全国的6.4%,而阪神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兵库县仅占4.1%。由于东北地区的工资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很多企业均将工厂设在那里,尤其是汽车和电器生产企业。例如电子信息产品那里的比重占到全国的15%,电子零部件也占到13%左右。
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测算,由于受到地震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的增长幅度为0.25-0.5%,第二季度可望提高至0.5-1%.。由于灾后重建对公共投资有一个拉动作用,日本经济今年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这是以企业业绩和消费者心理不出现恶化为前提的。东北地区的严重受灾究竟会在什么程度上对日本全国的制造业产生波及效应,目前还很不明朗。因此,虽然日本民族具有克服天灾的强大心理承受力和历史传统,但究竟何时能走出灾害的阴影,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今后一段时期日本经济的走势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岛国先天就与地震有缘。处于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一年到头可说是小震不断,大震频仍。常年生活在地震的威胁之下,真说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宿命”――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全世界陆地面积的0.25%,但有感地震却占到10%左右,而6级以上的地震则有20%发生在日本周边!以至日本人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在东京的大楼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地震导致的摇晃。外国人遇到这一情况,往往就要往外跑,但日本人都视若无睹,一切照旧。从电视画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摇晃较明显时,日本人甚至会设法稳住摇晃的文件柜、货架之类,因为日本的建筑物严格按照防震要求设计、施工,如果不是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一般都不至于造成房屋倒塌。而且,日本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也相对集中,即主要在本州岛。迄今为止,九州和四国居然没有一次遭灾,北海道虽然有那么两次,但造成的危害却非常有限。所有的强烈地震几乎都发生在本州岛周边海域和陆地。除了人们还记忆犹新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7.3级,死亡6400人)外,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7.9级,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10万),更是令日本人谈震色变。其实在1933年,在本次地震的同一区域,也曾发生过8.1级地震,并同样引发了海啸。除了地震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和能源的日本列岛还不时发生火山喷发和遭遇台风袭击,这实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族具有格外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显然并非“杞人忧天。”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且不说日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是世界一流的,在战后初期一场台风就往往造成上千人死亡,最多达到5000人。而如今没有一场台风的死亡人数达到三位数。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最“内陆”地区距大海也不到200公里。而且很多地震的震中本身就位于海域,所以对日本来说,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是更令人恐惧的。因为就防范地震而言,通过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日本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抗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对防范海啸,却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就以本次地震所产生的海啸而言,海水提高了10米,其肆虐之处连3楼都淹没了,日本有3近万公里的海岸线,总不能都垒起一道10米高的防波堤。所以,日本地震部门以及电视台在报道地震消息时,总要说会否伴生海啸。因为海啸令人无从防范。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有史以来最大的9.5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居然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在这次受灾的宫城县三陆地区就曾造成了142人死亡!在本次地震中,位于灾区的岩手县釜石港号称“世界第一”的防波堤也同样未能抵挡住海啸,从而导致釜石市完全被海水吞没。此前该市拆资130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耗时30年之久,于前年刚刚建起了防波堤。该堤全长1960米,高63米,满潮时高出海面4.5米,曾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全球“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居然也未能阻挡海啸,因此可见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脆弱无力。据广岛工业大学遥控探测专家通过卫星数据分析,本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从宫城县石卷市到福岛县南相马市,其肆虐宽度为130公里,海水深入陆地达5.2公里。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始终未能走出经济低迷的怪圈,因此有“失去的二十年”一说。导致日本迟迟未能走出经济疲软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货紧缩这一痼疾。按理说,这次地震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害,无论是公路、桥梁、铁路和发电站等基础设施还是住房之类民生设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这对刺激日本的内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日本的生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没有需求,缺乏订单。灾后重建,从理论上来说显然是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大机遇。
但欲推动灾后重建顺利开展,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包括电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以及完善的交通体系。因为没有交通体系物流就无法正常运行,生产就难以为继。这次虽然灾区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但灾区福岛县的核电站却隶属东京电力公司。该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日本全国一共有10家电力公司,但该公司一家的发电量就占到1/3以上,由此可见该公司在日本的地位之重要。该公司的电力供应东京都和周边的8个县,那里是日本经济和产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机组先后发生爆炸起火,加上第二核电站的所有机组都无法正常运行,这样就减少了91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另外该公司还有约700万千瓦的火电供应也被迫停止,两者相加在该公司原先41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中占到的比重很大。由于日本各电力公司的输电频率不同,其他电力公司即便有多余的电力也无法伸出援手。虽然福岛核电站尚未出现最严重的事态,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欲恢复供电,显然不是近期内可能实现的。也就是缺电问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严重困扰东京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从目前来看,这一状况至少会持续到4月底。
没有电就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没有一家企业的生产是不需要电的。从3月14日开始,许多汽车、机电、钢铁和化工企业相继停产。在停电时间段,马路上的红绿灯也无法开启,只能让警察上路人工维持交通秩序。平时日本的大街上是根本看不到交通警的。尽管地震后日本政府通过NTT多科莫公司向2400万手机用户群发短信,呼吁节约用电。东京电力公司也一再吁请各企业和居民节约用电,但通过这一方法能多省出的电力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内的各地已于3月14日开始每天轮流停电3小时外,连电气火车的电力需求也无法满足。因为日本的火车都是电力驱动,一旦得不到足够的电力供应,铁路公司只能减少大幅度减少火车班次,这样就造成上班族无法正常坐火车上下班,许多车站外都排起了长龙,乘客只能耐心等着进入车站候车。
东日本铁路公司(运行区间与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大致相同)虽然拥有水利发电设施,但那只能用于救救急,欲弥补如此有计划的停电是无能为力的。日本人的上下班路途时间本来就很长,火车班次一少,这就更耗费时间了。在东京地区,90%以上的上班族的通勤工具都是火车(即日本人所说的“电车”)。员工无法正常上班,企业只能让他们呆在家里。于是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停产。甚至连医院也无法保证全天供电。日本此前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各医院对此毫无准备,根本没有自备发电设施。如果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那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日本一些企业具有自备发电设施,但自备发电机也只能救救急,与正常的供电体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一些企业还在想方设法让不在停电地区的企业增加生产,以此来弥补因停产造成的损失。但这仅限于同样的产品,因为生产线是无法轻易改变生产流程的。好在东京证交所的交易没有受到停电的任何影响。即便连续两天停电,东京证交所也可靠自备电确保交易体系正常化运行。当然银行的ATM机在停电时间段是无法提供服务的,银行的正常营业也因此受到影响。
除了电力短缺以外,日本相关地区的汽油供应也变得非常紧张,各加油站都是人满为患,不是无油可加就是加油量受到严格限制,这就又使公路运输遭受重创。由于只能首先确保特殊车辆的加油,所以连东京的一些巴士和出租车也不得不停运。因为一些储油基地在海啸中遭到重创,而灾区的5所炼油厂因地震而受损,无法生产,一些储油罐还发生了火灾,这些炼油厂的产量占到全国的20%,从而导致成品油的供应能力下降。此前日本各企业为了提高效益,都将零部件的库存压到最低限度。如今一旦遭灾,库存连一天的生产也无法维持。为此日本已开始投放126万升国家储备油,并准备在今后一个月时间中持续投放。地震发生后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递公司一律不再收件,因为根本送不出去。
地震还使得海运企业遭受重创。地震造成的板块错位抬升,使得多艘货轮触礁,从而使得海运公司的运力受到明显影响。在仍可能发生海啸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海运公司愿意冒险运行。除此以外,一些港口设施也遭到了破坏,对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影响。电力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没有保障,企业员工通勤也受到制约,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在无法正常生产和物流体系出现紊乱的情况下,不用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连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地震发生后,连远离灾区的东京这一首善之区,瓶装水、卫生纸和方便面等都相继从超市中消失了,连食品也出现了短缺,便利店货架上空空如也,头盔也成为畅销商品。电器商店中电筒和电池随即出现了脱销。所幸没有出现趁机涨价的恶劣行径。靠近灾区的地区其物资供应能力之低下就不难想象了。仙台的一家超市在地震后重新开张,外面排队的顾客队伍竟长达900米!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无法及时补货,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的抢购心理不无关系。
除了电力和汽油紧缺以外,一些地区的自来水厂也受到了地震和海啸影响,而水泵的运行也离不开电力,这使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也趋于下降,截至3月14日深夜,日本12个县共140万户居民被断水,今后除灾区以外的地区也完全可能出现断水现象。由于上述原因,目前不要说企业生产,连服务业都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一些零售业和餐饮业已从3月14日起缩短营业时间,包括在停电时暂停营业。例如罗森便利店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有3000家门店。但由于夜间无法得到供电,只能停止夜间的营业。在停电时间段,餐厅也只能关门谢客。伊势丹百货商店从3月14日开始停止6家门店的营业。至于那些生产和经营冷冻食品的企业,除了停业外,剩余的商品只能报废处理。这种情况,显然与上一次阪神大地震时明显不同。日本本来就苦于消费萎缩,由于许多商店都不同程度减少了营业时间,这使得繁华商业街更是门可罗雀。没有消费的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暗淡。
此外,正如媒体已一再介绍的,地震和海啸和造成了手机通信的瘫痪,互联网的联通情况也远不如地震以前。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通信如此严重受到影响,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福岛核电站危机何时能止住,这不仅为日本国民所深切关注,也同样引发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因为这将对日本和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未来的核电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日本的核电约占1/3,此前各电力公司准备继续提高核电的比重,但随着日本的“核电安全神话”不攻自破,看来这一思路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因为公众不会接受。本来日本企业已在越南首座核电站招标中中标,看来越南也要重新考虑了。另外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和土耳其签署了核能合作协议,东芝公司很可能中标,这事看来也会黄。印度此前也正与日本进行类似的洽谈,能否继续下去也出现了不确定因素。此外,日本的核电设备生产厂商还觊觎着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约旦等国家的核电市场,这些都可能一风吹了。连日本生产的农产品,也引发了国外消费者的恐慌,唯恐遭到了核辐射。为此,日本农林水产省已吁请负责食品卫生的厚生劳动省和负责测量核辐射的文部科学省对相关地区的农产品进行测试,以打消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在发生重大核事故的福岛县,其农业人口为13.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其大米产量占全国的5.2%,桃子则高达20%,鲤鱼的比重更达34.4%。如果这些产品都无人问津的话,当地受到的打击将进一步加重。在内需始终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是日本经济维持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如此这般的飞来横祸,对日本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尽管日本人对于地震可说是“久经考验”,可这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之烈,仍使许多上年纪的日本人也乱了方寸,真正感到了恐惧。以至日本国会正在举行会议时,发生地震的一瞬间好几人都钻到了一张小圆桌下,从以往的举止来看,这显然是属于失态的。这次地震还引发海啸、火灾以及此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如此祸不单行对日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并非身在灾区的日本人,也在地震后感到神情恍惚,难以保持正常心。这无疑将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长期留下阴影。这种阴影的实际影响如何,尚需拭目以待。实际上前面提及的东京等地区出现抢购甚至囤积瓶装水等生活必需品的动向,已可视为是一种“反应过度”。在3月13日和14日这两天,东京地区瓶装水的销售量竟是平时的10倍,鸡肉为9倍,罐装食品是8倍,罐装煤气炉也达6倍之多。同样,地震后东京股市连续两天上演“跳水行情”,也充分反应了投机商的恐慌心理。尤其是东京电力公司的股票跌停板,其他生产核电设备的企业如东芝和日立公司的股票也同样遭到狂抛,出现跌停板。由于投资者看淡汽车和家电企业的未来走势,所以这些企业的股票也出现了“胜利大逃亡”。在总体受灾情况基本趋于明朗和日本央行连续出台放松银根的措施后,3月16日股市终于止跌反弹。日本央行在3月14日一次出手就是21.8万亿日元,以确保短期金融市场的资金不至于短缺,次日又继续投放20万亿日元,这一力度远远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总共4.5万亿日元的资金供应量。此举使得投资者稍稍恢复了对日本经济的信心。但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出于防范心理,纷纷将国外的资金抽回国内,由此造成日元的需求骤然攀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3月16日的纽约市场上猛升至76.25:1,大幅度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记录(79.75:1)。日元如此走高,使得刚有所回升的股市在3月17日开盘便再度回落。
为了安抚人心,日本政府在本月13日晚上召集日本央行行长和相关内阁经济官员,讨论今后的日本经济走势。从14日开始相继在东京和纽约等地展开类似的会议,以稳定海外市场投资者对日本经济的信心,防止混乱局面的加剧。
今后一段时间日本全国在忙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其他重大地震的防范。3月13日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举行了临时会议,会后该会议主席明确指出:日本列岛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后日本最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将会是以名古屋为首的东海地区,这是日本国内议论已久的话题,是一柄悬挂在日本国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这一预测应验的话,则将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更为严重的冲击。因为丰田公司的总部丰田市就紧挨着名古屋,而名古屋周边集聚的工业企业,且产能远大于此次发生地震的东北地区。
按理说,如此国难当头,全国上下应该举国一致,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但众所周知,在此之前菅直人政权已成为“跛脚鸭”,其支持率直线下降至难以掌控局面的困境。利用这一机会落井下石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在野党表面上对菅直人内阁和民主党采取了合作态度。但许多合作的表态往往是虚与委蛇,形式大于实质,因此菅直人政府的救灾措施还会受到在野党的多方掣肘。菅直人能否因势利导,通过救灾这一头等大事来迫使政治对手就范,上演一场“挟天子令诸侯”的好戏,还要看菅直人有没有这样的能耐。
随着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灾难开始出现“止损点”,日本列岛又开始出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势头。京瓷公司的两家工厂在3月16日率先重新开工,索尼公司和小松制作所也于同一天在靠近灾区的枥木县的工厂开始生产。住友金属公司则在15日就发送了1200吨库存的H型钢,以便用户能够及早安排生产。丰田公司也于17日恢复了零部件的生产,以便尽可能降低停产损失。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也不再限速运行,东北新干线也在从东京开始的157公里区间运行。灾区所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部分铁路区间已重开运输,虽然班次还远谈不上正常,但至少不再是一片沉寂的景象了。
日本政府和人民能否通过这次抗震救灾化危为机,完全取决于其国民的意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足以告慰这次地震中的罹难者,为地震所付出的代价也没有付之东流。在日本民族抗衡灾难的史册上写下全新的篇章。它能使这一巨大悲剧转化为日本重新扬帆启程的重大转折点吗?
春风正吹拂大地,从冲绳到北海道,绚丽的樱花将由南向北一路绽放下去。往年的此时此刻,扶桑列岛总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到处人头攒动,赏樱者络绎不绝。今年日本人显然是无心赏花了,樱花也似乎变得黯然失色……
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测算,由于受到地震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的增长幅度为0.25-0.5%,第二季度可望提高至0.5-1%.。由于灾后重建对公共投资有一个拉动作用,日本经济今年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这是以企业业绩和消费者心理不出现恶化为前提的。东北地区的严重受灾究竟会在什么程度上对日本全国的制造业产生波及效应,目前还很不明朗。因此,虽然日本民族具有克服天灾的强大心理承受力和历史传统,但究竟何时能走出灾害的阴影,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今后一段时期日本经济的走势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岛国先天就与地震有缘。处于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一年到头可说是小震不断,大震频仍。常年生活在地震的威胁之下,真说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宿命”――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全世界陆地面积的0.25%,但有感地震却占到10%左右,而6级以上的地震则有20%发生在日本周边!以至日本人对地震早就习以为常。在东京的大楼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地震导致的摇晃。外国人遇到这一情况,往往就要往外跑,但日本人都视若无睹,一切照旧。从电视画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摇晃较明显时,日本人甚至会设法稳住摇晃的文件柜、货架之类,因为日本的建筑物严格按照防震要求设计、施工,如果不是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一般都不至于造成房屋倒塌。而且,日本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也相对集中,即主要在本州岛。迄今为止,九州和四国居然没有一次遭灾,北海道虽然有那么两次,但造成的危害却非常有限。所有的强烈地震几乎都发生在本州岛周边海域和陆地。除了人们还记忆犹新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7.3级,死亡6400人)外,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7.9级,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10万),更是令日本人谈震色变。其实在1933年,在本次地震的同一区域,也曾发生过8.1级地震,并同样引发了海啸。除了地震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和能源的日本列岛还不时发生火山喷发和遭遇台风袭击,这实在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日本民族具有格外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显然并非“杞人忧天。”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且不说日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是世界一流的,在战后初期一场台风就往往造成上千人死亡,最多达到5000人。而如今没有一场台风的死亡人数达到三位数。
日本是一个岛国,其最“内陆”地区距大海也不到200公里。而且很多地震的震中本身就位于海域,所以对日本来说,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是更令人恐惧的。因为就防范地震而言,通过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日本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抗衡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对防范海啸,却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手段。就以本次地震所产生的海啸而言,海水提高了10米,其肆虐之处连3楼都淹没了,日本有3近万公里的海岸线,总不能都垒起一道10米高的防波堤。所以,日本地震部门以及电视台在报道地震消息时,总要说会否伴生海啸。因为海啸令人无从防范。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有史以来最大的9.5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居然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在这次受灾的宫城县三陆地区就曾造成了142人死亡!在本次地震中,位于灾区的岩手县釜石港号称“世界第一”的防波堤也同样未能抵挡住海啸,从而导致釜石市完全被海水吞没。此前该市拆资130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耗时30年之久,于前年刚刚建起了防波堤。该堤全长1960米,高63米,满潮时高出海面4.5米,曾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全球“最大最深的防波堤”,但居然也未能阻挡海啸,因此可见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脆弱无力。据广岛工业大学遥控探测专家通过卫星数据分析,本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从宫城县石卷市到福岛县南相马市,其肆虐宽度为130公里,海水深入陆地达5.2公里。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始终未能走出经济低迷的怪圈,因此有“失去的二十年”一说。导致日本迟迟未能走出经济疲软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货紧缩这一痼疾。按理说,这次地震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害,无论是公路、桥梁、铁路和发电站等基础设施还是住房之类民生设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这对刺激日本的内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日本的生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没有需求,缺乏订单。灾后重建,从理论上来说显然是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大机遇。
但欲推动灾后重建顺利开展,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包括电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以及完善的交通体系。因为没有交通体系物流就无法正常运行,生产就难以为继。这次虽然灾区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但灾区福岛县的核电站却隶属东京电力公司。该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力公司,日本全国一共有10家电力公司,但该公司一家的发电量就占到1/3以上,由此可见该公司在日本的地位之重要。该公司的电力供应东京都和周边的8个县,那里是日本经济和产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受地震和海啸的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机组先后发生爆炸起火,加上第二核电站的所有机组都无法正常运行,这样就减少了910万千瓦的供电能力。另外该公司还有约700万千瓦的火电供应也被迫停止,两者相加在该公司原先41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中占到的比重很大。由于日本各电力公司的输电频率不同,其他电力公司即便有多余的电力也无法伸出援手。虽然福岛核电站尚未出现最严重的事态,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欲恢复供电,显然不是近期内可能实现的。也就是缺电问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严重困扰东京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从目前来看,这一状况至少会持续到4月底。
没有电就什么都说不上了,因为没有一家企业的生产是不需要电的。从3月14日开始,许多汽车、机电、钢铁和化工企业相继停产。在停电时间段,马路上的红绿灯也无法开启,只能让警察上路人工维持交通秩序。平时日本的大街上是根本看不到交通警的。尽管地震后日本政府通过NTT多科莫公司向2400万手机用户群发短信,呼吁节约用电。东京电力公司也一再吁请各企业和居民节约用电,但通过这一方法能多省出的电力是非常有限的。除了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内的各地已于3月14日开始每天轮流停电3小时外,连电气火车的电力需求也无法满足。因为日本的火车都是电力驱动,一旦得不到足够的电力供应,铁路公司只能减少大幅度减少火车班次,这样就造成上班族无法正常坐火车上下班,许多车站外都排起了长龙,乘客只能耐心等着进入车站候车。
东日本铁路公司(运行区间与东京电力公司供电范围大致相同)虽然拥有水利发电设施,但那只能用于救救急,欲弥补如此有计划的停电是无能为力的。日本人的上下班路途时间本来就很长,火车班次一少,这就更耗费时间了。在东京地区,90%以上的上班族的通勤工具都是火车(即日本人所说的“电车”)。员工无法正常上班,企业只能让他们呆在家里。于是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企业停产。甚至连医院也无法保证全天供电。日本此前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各医院对此毫无准备,根本没有自备发电设施。如果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电,那就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日本一些企业具有自备发电设施,但自备发电机也只能救救急,与正常的供电体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一些企业还在想方设法让不在停电地区的企业增加生产,以此来弥补因停产造成的损失。但这仅限于同样的产品,因为生产线是无法轻易改变生产流程的。好在东京证交所的交易没有受到停电的任何影响。即便连续两天停电,东京证交所也可靠自备电确保交易体系正常化运行。当然银行的ATM机在停电时间段是无法提供服务的,银行的正常营业也因此受到影响。
除了电力短缺以外,日本相关地区的汽油供应也变得非常紧张,各加油站都是人满为患,不是无油可加就是加油量受到严格限制,这就又使公路运输遭受重创。由于只能首先确保特殊车辆的加油,所以连东京的一些巴士和出租车也不得不停运。因为一些储油基地在海啸中遭到重创,而灾区的5所炼油厂因地震而受损,无法生产,一些储油罐还发生了火灾,这些炼油厂的产量占到全国的20%,从而导致成品油的供应能力下降。此前日本各企业为了提高效益,都将零部件的库存压到最低限度。如今一旦遭灾,库存连一天的生产也无法维持。为此日本已开始投放126万升国家储备油,并准备在今后一个月时间中持续投放。地震发生后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递公司一律不再收件,因为根本送不出去。
地震还使得海运企业遭受重创。地震造成的板块错位抬升,使得多艘货轮触礁,从而使得海运公司的运力受到明显影响。在仍可能发生海啸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海运公司愿意冒险运行。除此以外,一些港口设施也遭到了破坏,对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影响。电力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没有保障,企业员工通勤也受到制约,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在无法正常生产和物流体系出现紊乱的情况下,不用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连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地震发生后,连远离灾区的东京这一首善之区,瓶装水、卫生纸和方便面等都相继从超市中消失了,连食品也出现了短缺,便利店货架上空空如也,头盔也成为畅销商品。电器商店中电筒和电池随即出现了脱销。所幸没有出现趁机涨价的恶劣行径。靠近灾区的地区其物资供应能力之低下就不难想象了。仙台的一家超市在地震后重新开张,外面排队的顾客队伍竟长达900米!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无法及时补货,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的抢购心理不无关系。
除了电力和汽油紧缺以外,一些地区的自来水厂也受到了地震和海啸影响,而水泵的运行也离不开电力,这使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也趋于下降,截至3月14日深夜,日本12个县共140万户居民被断水,今后除灾区以外的地区也完全可能出现断水现象。由于上述原因,目前不要说企业生产,连服务业都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一些零售业和餐饮业已从3月14日起缩短营业时间,包括在停电时暂停营业。例如罗森便利店在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有3000家门店。但由于夜间无法得到供电,只能停止夜间的营业。在停电时间段,餐厅也只能关门谢客。伊势丹百货商店从3月14日开始停止6家门店的营业。至于那些生产和经营冷冻食品的企业,除了停业外,剩余的商品只能报废处理。这种情况,显然与上一次阪神大地震时明显不同。日本本来就苦于消费萎缩,由于许多商店都不同程度减少了营业时间,这使得繁华商业街更是门可罗雀。没有消费的拉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暗淡。
此外,正如媒体已一再介绍的,地震和海啸和造成了手机通信的瘫痪,互联网的联通情况也远不如地震以前。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通信如此严重受到影响,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福岛核电站危机何时能止住,这不仅为日本国民所深切关注,也同样引发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因为这将对日本和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未来的核电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日本的核电约占1/3,此前各电力公司准备继续提高核电的比重,但随着日本的“核电安全神话”不攻自破,看来这一思路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因为公众不会接受。本来日本企业已在越南首座核电站招标中中标,看来越南也要重新考虑了。另外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和土耳其签署了核能合作协议,东芝公司很可能中标,这事看来也会黄。印度此前也正与日本进行类似的洽谈,能否继续下去也出现了不确定因素。此外,日本的核电设备生产厂商还觊觎着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约旦等国家的核电市场,这些都可能一风吹了。连日本生产的农产品,也引发了国外消费者的恐慌,唯恐遭到了核辐射。为此,日本农林水产省已吁请负责食品卫生的厚生劳动省和负责测量核辐射的文部科学省对相关地区的农产品进行测试,以打消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在发生重大核事故的福岛县,其农业人口为13.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其大米产量占全国的5.2%,桃子则高达20%,鲤鱼的比重更达34.4%。如果这些产品都无人问津的话,当地受到的打击将进一步加重。在内需始终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是日本经济维持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如此这般的飞来横祸,对日本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尽管日本人对于地震可说是“久经考验”,可这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之烈,仍使许多上年纪的日本人也乱了方寸,真正感到了恐惧。以至日本国会正在举行会议时,发生地震的一瞬间好几人都钻到了一张小圆桌下,从以往的举止来看,这显然是属于失态的。这次地震还引发海啸、火灾以及此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如此祸不单行对日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并非身在灾区的日本人,也在地震后感到神情恍惚,难以保持正常心。这无疑将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长期留下阴影。这种阴影的实际影响如何,尚需拭目以待。实际上前面提及的东京等地区出现抢购甚至囤积瓶装水等生活必需品的动向,已可视为是一种“反应过度”。在3月13日和14日这两天,东京地区瓶装水的销售量竟是平时的10倍,鸡肉为9倍,罐装食品是8倍,罐装煤气炉也达6倍之多。同样,地震后东京股市连续两天上演“跳水行情”,也充分反应了投机商的恐慌心理。尤其是东京电力公司的股票跌停板,其他生产核电设备的企业如东芝和日立公司的股票也同样遭到狂抛,出现跌停板。由于投资者看淡汽车和家电企业的未来走势,所以这些企业的股票也出现了“胜利大逃亡”。在总体受灾情况基本趋于明朗和日本央行连续出台放松银根的措施后,3月16日股市终于止跌反弹。日本央行在3月14日一次出手就是21.8万亿日元,以确保短期金融市场的资金不至于短缺,次日又继续投放20万亿日元,这一力度远远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总共4.5万亿日元的资金供应量。此举使得投资者稍稍恢复了对日本经济的信心。但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出于防范心理,纷纷将国外的资金抽回国内,由此造成日元的需求骤然攀升,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3月16日的纽约市场上猛升至76.25:1,大幅度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记录(79.75:1)。日元如此走高,使得刚有所回升的股市在3月17日开盘便再度回落。
为了安抚人心,日本政府在本月13日晚上召集日本央行行长和相关内阁经济官员,讨论今后的日本经济走势。从14日开始相继在东京和纽约等地展开类似的会议,以稳定海外市场投资者对日本经济的信心,防止混乱局面的加剧。
今后一段时间日本全国在忙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其他重大地震的防范。3月13日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举行了临时会议,会后该会议主席明确指出:日本列岛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后日本最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将会是以名古屋为首的东海地区,这是日本国内议论已久的话题,是一柄悬挂在日本国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这一预测应验的话,则将会对日本经济造成更为严重的冲击。因为丰田公司的总部丰田市就紧挨着名古屋,而名古屋周边集聚的工业企业,且产能远大于此次发生地震的东北地区。
按理说,如此国难当头,全国上下应该举国一致,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但众所周知,在此之前菅直人政权已成为“跛脚鸭”,其支持率直线下降至难以掌控局面的困境。利用这一机会落井下石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在野党表面上对菅直人内阁和民主党采取了合作态度。但许多合作的表态往往是虚与委蛇,形式大于实质,因此菅直人政府的救灾措施还会受到在野党的多方掣肘。菅直人能否因势利导,通过救灾这一头等大事来迫使政治对手就范,上演一场“挟天子令诸侯”的好戏,还要看菅直人有没有这样的能耐。
随着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灾难开始出现“止损点”,日本列岛又开始出现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势头。京瓷公司的两家工厂在3月16日率先重新开工,索尼公司和小松制作所也于同一天在靠近灾区的枥木县的工厂开始生产。住友金属公司则在15日就发送了1200吨库存的H型钢,以便用户能够及早安排生产。丰田公司也于17日恢复了零部件的生产,以便尽可能降低停产损失。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也不再限速运行,东北新干线也在从东京开始的157公里区间运行。灾区所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部分铁路区间已重开运输,虽然班次还远谈不上正常,但至少不再是一片沉寂的景象了。
日本政府和人民能否通过这次抗震救灾化危为机,完全取决于其国民的意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足以告慰这次地震中的罹难者,为地震所付出的代价也没有付之东流。在日本民族抗衡灾难的史册上写下全新的篇章。它能使这一巨大悲剧转化为日本重新扬帆启程的重大转折点吗?
春风正吹拂大地,从冲绳到北海道,绚丽的樱花将由南向北一路绽放下去。往年的此时此刻,扶桑列岛总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到处人头攒动,赏樱者络绎不绝。今年日本人显然是无心赏花了,樱花也似乎变得黯然失色……
文献来源:《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