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论坛外交与博鳌奇迹的延续
2014-04-11
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于4月8日-11日在海南省博鳌举行,今年的主题是: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此之前,他会见了应邀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哈萨克斯坦总理阿赫梅托夫、韩国总理郑烘原、老挝总理通邢、纳米比亚总理根哥布、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东帝汶总理夏纳纳、俄罗斯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越南副总理武德担,就双方关系的国际,特别是亚洲问题以及双边关系进行了坦诚交流。
博鳌亚洲论坛延续了历届年会的基本模式,并不断在活动形式与组织程序上有所创新,令人目不暇接。从会议议程上看,不仅有开幕大会,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会员大会,还有博鳌电视辩论(4),圆桌讨论(4),博鳌对话(4),闭门会议(7),分论坛(30),早餐会(3),博鳌夜话(5),午餐会(2),CEO双边对话(3),以及海南省新闻发布会,博鳌乐城新闻发布会,更有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新财富杯”高尔夫邀请赛,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博鳌乐城杯”桥牌名人赛。邀请的嘉宾不仅有前政府与现政府官员,更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银行家、媒体领袖等。
今年讨论的议题更是相当广泛,如亚洲金融与贸易的新格局,数字化时代的媒体创新与责任,全球供应链变迁与亚洲消费市场的兴起,不应忽略的气候变化,APEC:因应亚洲的新未来,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重塑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零和,还是共赢?传统智慧的力量:对话亚洲文化,网络空间的行为准则与国际合作,全球信用评级体系的改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与未来发展,亚洲文化与企业发展新动力,亚洲新动力:华商与区域经济合作,南海:共赢与合作的创新思路,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商经济,亚太:中美如何实现积极互动,博鳌亚洲论坛两岸企业家圆桌:两岸经济合作新动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等,可谓是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论坛外交的多样性。
博鳌亚洲论坛多年来一直受到国际和地区的普遍关注,不仅是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动力所产生的效应,而且在与博鳌亚洲论坛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奇迹,这主要表现在:
博鳌亚洲论坛首先体现的是论坛外交,超越了国家间一般外交概念的基本特征。论坛外交参加的主体具有多层次性与多领域性,这往往是与讨论的主题相联系的,而其讨论的氛围相当坦率、自由、直接,“畅所欲言”,形成智力碰撞和理念博弈,最后一般不形成协议或条约,即使达成一些宣言和声明,一般来说,也仅具有规范性而不具有强制力。论坛外交既可以表现为现职官员间的一轨外交,也可以表现为其他轨道的外交,是正式讨论一些重要国际与地区和双边问题前的一种演习与模拟,能更大程度地沟通各方思想与观点,觅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空间,未最终达成正式协议奠定良好基础。
博鳌亚洲论坛其次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能力与意愿。中国与澳大利亚于2013年4月达成了总理年度定期会晤机制,这是中国与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国的总理年度会晤机制是相同的,与中美年度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具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国家间关系的稳定性与战略性。澳大利亚和中国有望在今年缔结自由贸易协议,为两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李克强总理也强调希望双方本着互利、务实、互让的精神推进相关谈判,争取达成更加平衡、高水平的协定。这将成为澳大利亚继续为中国企业赴澳投资经营提供公平环境的保障,对其它国家也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
博鳌亚洲论坛已经超越了原本仅讨论经济发展议题的规划设计,政治安全的议题日益增多。这不仅体现在国家领导人会见的议题中,如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时表示,亚洲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当前东亚合作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中国愿与各方携手合作,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稳定的维护者,发展的推动者。而阿博特总理也回应表示,澳方愿做中国战略上和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与中方相互尊重和理解,加强对话与交流,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安全等领域合作,加强两军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尽管关于“南海:共赢与合作的创新思路”的讨论是以闭门会议的形式,但仅从参与代表的广泛性和议题的高度敏感性来看,这个讨论是极具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遗憾的是,从议程上看,似乎没有越南代表参加。
当然,博鳌亚洲论坛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作为亚洲奇迹的象征之一,其已经转化为博鳌奇迹,不仅让国际,尤其是亚洲国家认识到地区合作已经取得的重要成就,而且还意识到,在博鳌精神的引导下,亚洲合作将会取得更令世人关注的辉煌,成为连接亚洲与全球的纽带与平台。博鳌奇迹的延续不仅对东道主中国至关重要,也将推进亚洲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在探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寻求以更包容的途径、更团结的精神,妥善解决问题与挑战,实现共同但各具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