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一带一路”视角下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体系
- 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挑战与战略选择
- 互联互通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基于地缘政治视角的互联互通
- 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
- “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
- 蒙古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动因、实施路径及存在问题
-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私营化初探
- “一带一路”应促进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共建欧亚共同经济空间
- 印缅关系是否将影响中缅关系?
- 开启中波合作新时代
- 携手支点国家,共推发展战略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用“一带一路”推动国际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意义
-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安全互动特点
- 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与海上通道安全
- 如何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海上丝路区域的安全治理问题浅析
- 印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应、特点和中国的选择
气候谈判规则需创新
2013-11-27
近日,华沙气候变化大会落下帷幕。纵观整个大会,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也预示着气候变化大会需要在谈判规则上有所创新。
首先,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防火墙不断弱化,发展中国家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在这次大会上,欧美代表的发达国家阵营力图打破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这个防火墙,让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欧盟认为,虽然“区别”很重要,但是它必须反映当前的限制,而非20世纪90年代的现实。就在谈判大会结束前几分钟,会议还在为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减排“贡献”还是“承诺”而激辩不休。正因为发展中国家部分接受了共同在2020年后做减排贡献等承诺,美国气候大使斯特恩对华沙大会喜不自禁,认为达到了美国气候外交的部分企图。然而实际上作为大会成果,未来气候谈判框架仍反映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坚守了防火墙。
其次,气候资金从以往侧重技术和能力支撑,转移到“损失和损害”机制。欧美和美国等反对“华沙损失和损害机制”,他们担心这会产生一个新气候资金机制,为脆弱国家募集和派发资金。发展中国家希望成立一个类似于银行的机构,美国则反对,认为应该利用已有的国际机构。发达国家还担心,“损失和伤害”原则可能会引发大量国际气候或环境赔偿诉讼,让富国不断为自己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灾害埋单。
最后,发达国家缺少气候治理诚意,不断推卸减排责任。原本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京都议定书》在华沙大会几乎没有被提及,原本国际社会要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到2017年执行第二承诺期并提高减排指标,但日本大幅度降低减排责任,澳大利亚则废除了碳税和退出《京都议定书》,加上美国借口等到明年才落实承诺,原本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亿美元资金援助目前也只有1亿美元到位,整个发达国家阵营成了气候治理毫无作为的代名词。
总之,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松散型政治议题,很难对各国和地区的政策形成强制性制约。当前的气候谈判规则,更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极不协调和统一。然而气候变化大会在屡受挫折后,很可能会出现制度突破和谈判创新的趋势。因此从深层次来看,这次大会或许称得上是气候谈判规则变化的分水岭。
首先,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防火墙不断弱化,发展中国家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在这次大会上,欧美代表的发达国家阵营力图打破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这个防火墙,让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欧盟认为,虽然“区别”很重要,但是它必须反映当前的限制,而非20世纪90年代的现实。就在谈判大会结束前几分钟,会议还在为中国和印度应该承担减排“贡献”还是“承诺”而激辩不休。正因为发展中国家部分接受了共同在2020年后做减排贡献等承诺,美国气候大使斯特恩对华沙大会喜不自禁,认为达到了美国气候外交的部分企图。然而实际上作为大会成果,未来气候谈判框架仍反映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坚守了防火墙。
其次,气候资金从以往侧重技术和能力支撑,转移到“损失和损害”机制。欧美和美国等反对“华沙损失和损害机制”,他们担心这会产生一个新气候资金机制,为脆弱国家募集和派发资金。发展中国家希望成立一个类似于银行的机构,美国则反对,认为应该利用已有的国际机构。发达国家还担心,“损失和伤害”原则可能会引发大量国际气候或环境赔偿诉讼,让富国不断为自己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灾害埋单。
最后,发达国家缺少气候治理诚意,不断推卸减排责任。原本发达国家承担责任的《京都议定书》在华沙大会几乎没有被提及,原本国际社会要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到2017年执行第二承诺期并提高减排指标,但日本大幅度降低减排责任,澳大利亚则废除了碳税和退出《京都议定书》,加上美国借口等到明年才落实承诺,原本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亿美元资金援助目前也只有1亿美元到位,整个发达国家阵营成了气候治理毫无作为的代名词。
总之,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松散型政治议题,很难对各国和地区的政策形成强制性制约。当前的气候谈判规则,更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政策极不协调和统一。然而气候变化大会在屡受挫折后,很可能会出现制度突破和谈判创新的趋势。因此从深层次来看,这次大会或许称得上是气候谈判规则变化的分水岭。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