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美建立网络-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稳定性》报告即将上线
当一国在其战略性计算机网络中发现入侵行为后,相关官员是很难判定入侵者意图的。这种网络入侵可能旨在防御,以获得对未来攻击的预警;但也可能是攻击性的,作为先导性行动旨在中断或破坏对方与核威慑相关的预警系统和(或)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在入侵者意图未知的情况下,防范者在检测到入侵行为后很可能做最坏的设想。而迅速增大的压力,可能促使该方先发实施打击,以防对方的进一步行动导致自己无法或很难再采取这样的打击行动。
这种风险在中美之间尤为突出,因为这两个大国从未像美俄那样,将双方战略关系定义为相互脆弱的关系,也未就如何稳定这种关系达成共识。中美之间核力量及其他攻防能力的不对称性,可能会使中方认为,美国将在某个时间点上试图使中国的核威慑力量失效。而中方为避免这种可能性所采取的行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此类行动,又极可能使美方官员担忧,中国意在抑制美国的核威慑。
当两国中的某一方开始部署卫星、导弹或指挥控制系统等常规与核战争两用的系统时,上述风险还会加剧。一方可能仅仅意在对常规规作战能力采取先发制人或报复行动,但受攻击的另一方则可能认为这些攻击针对的是本国核力量,或至少将影响本国核力量。
此次开创性的研究报告将以中英文版本同时发布,呼吁人们关注这些不断上升的风险。该研究报告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多年合作的独特成果,旨在为中美讨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有活力的开放性平台,以克服高涉密性和部门隔阂对分析和交流造成的障碍。该报告由中美两国团队共同撰写,还旨在克服(至少部分克服)文化和语言障碍,这些障碍也使该领域的相互理解变得非常困难。
报告首先详细说明了值得重点关切的可能情境,并提供了分析相关情境的框架;尔后探讨了中美两国政府、及智库等非政府组织在其鼓励下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减少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无意中遭受的网络威胁。这些措施可以单边或双边形式实施,可以是互惠式的也可通过谈判实现。报告还为两国相关官员对话交流提供了主题,对话参与者可以是外交官、军官,也可以是网络操作人员、计算机应急反应小组人员,对话的目的是帮助稳定中美关系,并为双方可能希望达成的建立信任措施勾划相关议程。
中美的报告撰写团队都与各自政府的前任和现任专家进行了咨询交流,以确保报告内容与当前的政策和技术现实密切相关。虽然在完成本份报告的进程中两国官方关系显著恶化,但双方研究团队和组织者仍然以建设性的方式,继续聚焦关键目标,即提升对于网络-核背景下两国所面临风险的共同认知,并寻找合作路径以降低风险。双方发现,鉴于涉及重大利益,无论是机制还是个人层面,都能够比较容易地维持合作关系。遗憾的是,在过于激烈的中美两国内部和相互的战略敌对话语环境中,这样的互动已属稀有。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衷心感谢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给予的财政支持,使本报告得以发表,并感谢其多年来在帮助减少全球核冲突风险方面与我方开展的密切合作。
2021/04/09 阅读:2745
在信息时代,网络攻击已成为核武器面临的重大风险来源,网络稳定因而也成为当前国际安全领域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议题之一。作为有核战略能力的网络大国,中美目前在网络空间的分歧有扩大的趋势,但双方仍有对话与合作的利益基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于2017年启动了中美网络与核稳定联合研究项目,重点探讨核国家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和协定的可能性。
中美两国专家在数年时间里广泛探讨了他们认为可能将两国引向极不可取方向的互动态势,也清楚认识到,在两国内部和两国之间的网络与NC3互动确实带来了难以解决且极度严峻的挑战,但这项研究充分表明,中美在避免武装冲突及冲突升级为核冲突方面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因此有可能彼此合作,以达成降低网络对NC3系统(Nuclear C3,即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威胁这一共同目标。
该联合研究项目的成果——《关于中美建立网络-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Cyber-Nuclear C3)稳定性的报告》将由中美双方同步以中英文版本发布。我院授权澎湃新闻“外交学人”栏目刊发报告。以下为前言部分,报告全文也即将上线。
网络攻击:核大国鲜有关注的新威胁
陈东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网络对核稳定的影响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议题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围绕该议题开展联合研究,旨在为核国家之间建立网络与核稳定机制提供参考。
网络攻击已成为核武器面临的重大风险来源,但大国之间对此却未能建立相应的维护稳定机制。网络攻击能够以多种方式削弱战略稳定,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发展,使其与网络空间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技术在强化核战略力量的同时,也给核指挥系统带来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针对核国家战略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包括核武器的指挥控制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存在的网络脆弱性、来自第三方的网络威胁、国家间网络空间信任缺失等方面都加剧了网络对核稳定的影响。
由于核武器的特殊性,任何针对核武器的网络安全事故都会导致国家的警惕、焦虑、困惑,削弱国家对于核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信心。任何针对核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受到攻击的核国家都将面临冲突升级和在其核能力受到破坏之前使用核武器的巨大压力。同时,相对于传统核领域大国之间在核威慑、危机管控、冲突升级/降级等方面具有的成熟经验,国家对于网络安全对核武器所造成的威胁不仅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对于危机管控和冲突降级的举措也缺乏共识。
鉴于在核大国的安全对话中鲜有关注这种新型威胁,2017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卡内基和平研究院启动了中美网络与核稳定联合研究项目,重点探讨核国家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和协定的可能性。希望核安全能够唤醒国家决策者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希望有核国家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攻击的危险性以及各自对这种攻击的脆弱性,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网络技术引入的核不稳定,防止核战争。
中美是具有核战略能力的网络大国。中美在网络空间有摩擦与分歧,虽然目前双方的分歧呈扩大的趋势,但双方仍然有对话与合作的利益和基础。我注意到,拜登总统在正式就任前曾提出科技政策5问,其中包括“如何确保美国科学与技术的长期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最大限度利用网络空间发展潜力,更好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造福全人类”。显然,在信息技术不断演进发展的今天,避免战争、化解战争风险符合两国利益,这既是大国的国际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望。希望此项联合研究可以促进中美的深度对话和安全合作,建立相应的稳定机制。
这份联合研究报告是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是中美研究团队的共同成果。双方团队历经4年的合作,中间召开了2次国际研讨会(2018-1-13上海,2019-3-25北京)、4次工作组会议(2017-3-20华盛顿,2017-6-4北京,2018-10-24北京,2019-11-5北京)、10多场在线研讨,期间反复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在英文定稿的基础上,双方的团队逐字逐句进行了翻译、修订和校对,形成了最终的中英文联合报告。
这份联合研究报告是中美两个重要智库共同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希望能够提高中美两国对彼此安全关切、利益和问题解决办法的相互理解,促进中美关系稳定,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相信它对两国政府如何在敏感领域消除分歧,增进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我向双方的研究团队表示祝贺,特别感谢卡内基研究团队的George Perkovich和Ariel Levite不辞辛苦多次往返美中之间,与中方研究团队密切合作。我们希望上研院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能够围绕中美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开展联合研究,为中美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攻击为何可能使小冲突升级成战争
托马斯·卡罗瑟斯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临时主席
尽管中美都希望避免小冲突上升为大灾难的事态升级,也各自或共同为此做出了努力,但军事和国家安全专家正在越来越多地发出警告,称最可能引发中美之间重大(常规或核)战争的诱因是一场急剧升级的小型冲突。而网络行动,无论是中国针对美国还是美国针对中国的,都尤其可能引发对抗局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