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新闻聚焦 > 简讯
简讯 College News
我院承办上海欧洲学会“变局中的欧洲与中欧关系”学术年会
2020/12/22   阅读:2183

        2020年12月19日,上海欧洲学会“变局中的欧洲与中欧关系”学术年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冠疫情对欧洲的冲击、中美欧三方经合关系的最新发展,以及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由上海国研院承办。


        我院陈东晓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在有限的全球化、更加紧密的区域化和更加充分的本地化背景下,如何看待欧洲内部的社会凝聚和裂变分化?在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加速变化、西强东弱的现实格局下,怎样研判欧洲战略自主的实施?如何看待跨大西洋关系的变与不变?以及如何看待中美欧三边关系?这些都是研讨会所涉及的话题。”

        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米凯莱•杰拉奇(Michele Geraci)应邀就中欧关系的前景做主旨发言。在杰拉奇教授看来,“东升西降”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将对人类历史的观察从近一两百年延长到更久远的时间维度上就会发现,中国当前的崛起其实是重新回归世界领先的过程。疫情引发治理模式的深度思考:是应该要求中国模式变得更加市场化,还是西方模式应该加强国家调控?在中国更加开放、更接近西方的同时,可能西方也在接近中国。


        在研讨环节,来自上海各大高校和智库的学者们围绕疫情下中欧经贸关系、拜登出任美国总统后跨大西洋关系的新变化、欧洲以“战略自主”为核心的外交战略选择等展开讨论。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提到,国际媒体近日传递出积极信息,中欧投资协定(BIT)经过7年艰苦谈判,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取得了进展,有可能在年底前达成协议。“尽管中欧投资协定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它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正确的基础。中欧投资协定完成之后,双方将启动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可以看到,中国在对外开放上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丁纯指出,“从1985年以后,中欧之间没有大的框架协定,中欧投资协定将是中国和大经济体间第一个投资协定。短期来看,中国在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作出较大让步,但从长期看,中国实际上争取了非常强的战略主动权。”
        对于美国大选后跨大西洋关系的新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王志强指出,尽管德法对跨大西洋联盟和欧洲安全方面有着不同看法,但他们依然把美欧关系看成天然的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副教授忻华认为,美欧战略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而非安全战略领域,现阶段,美欧在技术与产业层面的战略竞争在加剧、在贸易与投资层面的矛盾在加剧、在金融与经济外交层面的竞争仍在进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骥强调,法国讲的战略自主政策在主要针对美国的同时,也有针对中国的一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伍慧萍也认为,德国对华政策改变了一贯延续、稳定的基调,目前正在经历深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