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联合举行“公共卫生国际合作”视频会议。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伊斯蒂乔亚-布杜拉(Viorel Isticioaia Budura)出席会议并致辞。
与会中方学者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院长助理张海冰、全球治理所刘刊博士、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副主任龙静、助理研究员方晓博士等;罗马尼亚学者有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执行主席穆雷尚(Liviu Muresan)、“一带一路”和关键基础设施项目高级研究员乔吉库(Alexandru Georgescu)、中国问题主任穆斯特库(Radu Musetescu)、中东政治经济研究所(MEPEI) 所长弗拉维乌斯卡巴•马里亚(Flavius Caba Maria)。
视频会议由上研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博士主持。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执行主席穆雷尚、上研院院长陈东晓、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姜瑜、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布杜拉在开幕式环节先后致辞。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乔吉库和上研院全球治理所刘刊博士围绕“公共卫生国际合作”分别做主旨演讲。罗马尼亚中东政治经济研究所(MEPEI)所长卡巴•马里亚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穆雷尚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下半年德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中国以及中欧合作将成为重要议题。由于疫情原因,原定于德国举行的中欧27+1峰会将会延期,但是中欧智库之间的讨论一直在线上进行,讨论未来新的多边主义如何发展。今年年初,我们看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了关于中国抗疫行动的系列报告,我们受此启发,也开始讨论欧洲关于卫生领域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并发布了白皮书,供欧盟决策机构参考。
陈东晓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中国和欧洲专家学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但上研院已通过视频形式与国际合作伙伴和机构举行了70余场线上会议。就像穆雷尚主席提到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改变,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重大世界局势的转变。今天,我们将讨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这一主题,欧洲风险基金会发布的《欧洲关键卫生基础设施白皮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我们非常乐于与同罗方学者讨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的设想和建议。新冠疫情暴露了当前国际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短板,国际紧急公共危机管理和卫生治理仍然十分薄弱,因此,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非常必要,尤其是针对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薄弱的国家。我们应该总结和学习各国应对疫情的经验,对现有国际卫生治理和应急管理机制的长处和短板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如何利用和动员现有国际资源来支持国际卫生合作和治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于今年上半年已经发布了关于中国抗击疫情行动的系列专题报告,其中包括我们对国际卫生合作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相关研究,促进国际卫生合作和治理的交流与理解。中国和欧盟将在国际紧急卫生反应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罗马尼亚在这过程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姜瑜大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强两国智库沟通交流的新形式,对推动携手应对疫情挑战,促进“后疫情时代”中欧、中罗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姜大使介绍了中国为防控疫情所作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强调中国积极致力于抗疫国际合作,努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欧开展全方位抗疫合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中欧45年来全面合作的生动写照。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稳定。姜瑜大使积极评价中罗关系和两国人民在抗疫中相互支持,希望在“后疫情时代”双方继续加强对话沟通,深入推进务实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在主题发言阶段,罗马尼亚欧洲风险基金会研究员乔吉库就《欧洲关键卫生基础设施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这份白皮书是该研究机构向欧盟递交的关于欧洲关键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乔吉库研究员谈到了治理的四个原则、应对危机的准备、思考意外因素和黑天鹅事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一带一路”的关系等方面。他认为,“一带一路”可以被视为联接所有种类基础设施的大集成,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金融等,现在又增加了卫生。政府、基础设施运行者、学界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认识到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及其国际化。中国可以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经验中获益,并对“一带一路”治理方面提供帮助。
上研院刘刊博士就中国在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作了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国政府关于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的历史,总结了从1963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公共卫生国际合作方面的理念和举措,中国政府参与全球卫生合作、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方式。他指出,中国于2013年成为对联合国捐款的第六大捐赠国,并继续增加对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自愿捐款。同时,中国也是世卫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策机构和专家组的成员。在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导下,中国参与了全球卫生合作,其主要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6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卫生2030”战略文件中,全球卫生被提高到显著的位置。这份文件为到2030年中国卫生发展提供框架。在该文件的第26章中,呼吁加强在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发展新的合作模式,增加人员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邻国的卫生合作。
主题演讲后,中罗双方学者还就中欧经贸和投资关系、中国疫情的下阶段走向、第三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海冰提出,疫情是否会影响中欧人员往来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此,姜瑜大使表示:“虽然疫情影响了人员的往来,但是我们现在要规划未来,中东欧国家和巴尔干地区国家都非常重视进博会,可以说,他们都是巨大的受益者。罗马尼亚的工商界和地方层面都非常重视去中国开拓巨大的市场。我们两国政府也在为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进入中国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中国和罗马尼亚去年(2019年)签署了蜂蜜进口的谅解备忘录,现在还在就一系列的农产品市场进入中国、打开中国市场大门举行深入的磋商。罗马尼亚的资源禀赋在欧洲位居前列,是欧洲的粮仓,所以在农作物、农产品出口中国这方面潜力巨大。这一潜力应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罗马尼亚应利用好进博会这个平台,去推介旅游、提高国家的整体形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