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3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除中国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数已接近3万,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家成为新的集中爆发地。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仍然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构成全球“大流行”,但把全球疫情风险预警调整到“非常高”的级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已经呈现。它究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次团结合作、共同阻击疫情大流行的历史机会呢?还是会诱发人们更加以邻为壑,从而削弱国际社会在卫生防疫领域的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根基?疫情的国际蔓延是否会促进国际社会去构建、完善“更安全的全球化”?还是对业已出现的“逆全球化”推波助澜?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正反两种情景都确乎存在,而且相互交织、相互博弈。譬如,世界卫生组织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现实和虚拟的平台召集四百余位全球顶级的病毒和疾控专家,引导他们对病毒溯源和防控疫情等重要问题开展研讨,迅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资助研究的优先领域等。用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亚•斯瓦米纳坦的话讲,全球科学家的这种团结合作、集体攻关乃“史无前例”。
但同时,伴随疫情开始全球蔓延,围绕“病毒来源”和“疫情起源国”的各种“污名化”泛滥。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对特定人群的“种族歧视”。更有甚者,部分美国政府高官大打“疫情”的意识形态牌,继续毒化中美关系气氛,却对如何把握机遇、重新激活中美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聊无兴趣。这些不同方向的情形和力量交锋、博弈,其态势关乎这场全球新冠疫情的结局,更影响未来人类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前景。
病毒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这时候初步总结国际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仍在持续中的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尤其重要。国际合作至今究竟对中国和全球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出了哪些功效?中国又在这场抗“疫”国际合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做出了哪些贡献?更重要的是,从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现状和治理机制看,还存在出哪些严重缺陷和问题?需要如何来强基石、补短板?针对当前仍然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国际社会如何进一步加强团结,继续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并战而胜之?上海国研院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Coronavirus Combat: Results, Lessons, and Way Ahead)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