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我院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开展智库共建活动。我院陈东晓院长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王健所长先后致辞。陈东晓院长指出,两家单位的历史源远流长,学者之间的交流也频繁密切。当今时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对上海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就需要智库在更多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提高思想、组织、能力建设的水平。他希望两家单位在今后有更多合作,取得更大成效。王健所长在致辞中表示,两家单位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共同愿景,期待双方能够在国际会议、课题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和党建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并逐渐形成机制,携手共进。
其后,我院严安林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潘光研究员先后做了专题辅导。
严安林副院长分享了关于内参报告撰写的体会。他认为,内参报告可分为形势分析类和工作调研类,对策建议是内参的重中之重。内参报告的特点主要包括思想性、简洁性、前瞻性、适我性、鲜明性、可操作性等。要写好内参,必须了解政策;把握形势或状况;在确定主题时掌握四个“度”。在撰写过程中注意标题要醒目直接,结构要有条理,文字简洁明了,建议实用可行。
杨洁勉主任结合自身体会,就国际问题研究的专业生涯规划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专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要回答为何从事国际问题研究。这可以归纳为“三重需求”,即谋生的需求、敬业的需求、理想的追求。“三重需求”要高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同时“三重需求”是递进的。确立目标后,途径规划成为决定因素,这涉及基础学习途径、专业深化途径和联系实际途径。同时,还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自我评估。除了单位的考评、项目的评审、组织的考察外,在专业上要有标准、标书、标杆,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潘光研究员结合自身的研究背景和专长谈到,对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要有一个历史的维度,要对其历史脉络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课题的选择上要着力构建自己的研究特色,挖掘独特的领域和内容。就对策研究来说,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抓住机会,及时撰写有关内容;要关注持续性的热点问题,比如反恐、中美贸易摩擦等等,能够提出新的观点;要密切紧跟国家层面的重大活动和领导人的出访和来访活动。
本次活动是上海两家国际问题研究智库携手共建的第一场活动,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叶青研究员主持,两家单位共80余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