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至27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全球气候变化政治的走向与中国的作用”国际研讨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主任潘启泰致开幕词。
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做大会引导发言。刘燕华主任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来之不易,各国需要关注全球气候治理的四个缺口:减排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缺口和领导力缺口。中国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教授和德国气候发展研究所所长托马斯•赫希教授分别做开幕式主题发言。徐华清主任强调要把握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权,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及其重要成果,完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等倡议,发挥气候合作的外溢作用,同时紧密跟踪国际谈判进程,提高制定规则的话语权及其在多边机制中的影响力。托马斯•赫希所长强调巴黎协定是多边主义的胜利,中国在绿色转型中将拥有全球软硬实力,美国的退出是霸权衰弱展示,2018年波兰气候大会的成功有赖于中欧合作。
外交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倩和美国国务院前法律顾问苏珊•比尼亚兹女士作了大会总结发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主任潘启泰致开幕词致闭幕词。
与会专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市场机制、制度创新等展开研讨。参加本次论坛国际专家还包括:国际能源署中国项目办公室涂建军主任、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高桥美佐子、印度独立能源研究所所长纳伦德拉•塔尼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彼得•桑德斯教授、美国亚洲研究所丹尼尔•加勒特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和社会科学系蒂布肯•朱莉娅、伦敦海外发展研究所纳丁•丽贝卡、东盟东亚经济研究所李谚斐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柴麒敏主任、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教授、武汉大学崔静波副教授、山东大学李昕蕾副教授、北京大学王彬彬研究员等。
此次研讨会旨在加深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理解,探索全球气候政治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策略。寻求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新的途径。针对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新环境,提供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新的视角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