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日本言论NPO联合举办的“中日安全保障对话”在虹桥迎宾馆举行。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中日两国的作用”。日方与会者包括国际文化会馆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明石康、日本综合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所理事长、外务省前审议官田中均、海上自卫队前自卫舰队司令香田洋二、航空自卫队前航空教育集团司令小野田治、上智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防卫审议官德地秀士和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等。
中方与会的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书面发言)等。院长陈东晓、副院长严安林、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和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与会。
陈东晓院长和工藤代表分别致开幕词后,赵启正主任和明石康理事长作了基调演讲。
赵启正主任强调,“中日关系就像初春的天气一样,乍暖还寒。尽管不时还会有冷气旋来袭,但春天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让我们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迎来中日关系柳暗花明的艳阳天。”
明石康则表示:中日两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要老是在一些小的地方纠缠不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中国、美国这两个大国必须认真对待,而日本作为相关的当事国也应该发挥作用。希望通过双方代表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为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提供我们的智慧。”
这次会议恰值中国“两会”期间,日方对中国究竟怎样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有怎样的亚太安全架构思路非常关切。杨洁勉主任介绍了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外交和亚太安全架构的思路,阐述了中国外交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途径是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努力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太安全之路,未来的地区安全架构应是多层次、复合型和多样化的。
在一整天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面向21世纪20年代的亚洲与世界形势”、“国际社会如何应对朝鲜核问题”、“地区安全保障机制的构筑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双方本着坦率直言、求同存异的方针、不规避敏感话题,但又不纠缠细节末枝,将分歧摆在桌面上,又积极建言献策,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对亚洲和世界形势如何研判,是拟定国际战略以及具体政策的认知基础。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比较接近的看法,也有一些明显的分歧。例如,西方国家强调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中方倡导的“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秩序”究竟孰是孰非?中方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与美国提出的大国关系是竞争为主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又在哪里?美日同盟体系是不是发挥了国际公共产品的作用,还是仅仅停留在一个俱乐部的产品?这是都是讨论中热议的话题。中方代表认为目前亚太地区任何一种安全机制都有客观存在事实,但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和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应努力促使它融入到涵盖整个地区的、更包容、更开放的安全机制。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的戏剧性变化正在聚焦国际社会的关注。双方都认为即将举行的朝鲜南北首脑会谈和美朝首脑对话是一件好事,应努力促成。但成败与否目前尚难预料。不管这些会谈未来会出现哪一种场景,去核恐怕是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安全和和平的唯一目标。这是符合中日两国共同利益的。如果容忍一个拥核的朝鲜长期存在,势将导致地区军事对峙升级的恶果。与会代表还认为,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应该有底线思维。在局势出现转圜迹象时要防止过于简单和乐观的期待。日方有些代表比较悲观,认为军事打击可能是难以避免的选项。外务省前审议官田中均提出的“P3C”模式(即Pressure、Coordination、Contingency、Communication)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可。代表们认为,未来不仅在中美之间,在中日之间,在中美日韩俄之间都要加强在朝核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
如何构筑地区的安全架构是举行这次中日安全保障对话的宗旨。与会代表强调,应该增加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包容性和合作性,减少排他性和对抗性。在目前暂时还不能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安全架构的情况下,应致力增加各种双边的、次区域的局部的安全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推动它们朝网络化一体化发展。在中日之间,包括在中美之间应该更多地进行一些有助于增强互信的能力建设。例如启动海空紧急联络机制,进而建立其他的危机管控机制、网络安全机制等等,提高军事透明度,在PKO领域的合作,等等。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可以考虑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合作框架。
陈东晓院长在总结时认为这次对话取得了预期的成功,主要有四大特色:一是站在战略高度,努力为中日两国在构建地区安全架构的合作问题上找到更多的集体认知的交集;二是坚持换位思考,努力理解对方提出有关观点的出发点,相互对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保持足够敏感;三是重视能力建设,特别是对提高分歧管控、危机预防和风险缓解的能力有很多共识;四是强调机遇管理,有强烈的抓住机遇,设置相关议程,推动双方合作深入发展的意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日本言论NPO将择机继续举行中日安全保障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