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News
7月24日,我院50周年院庆活动“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新展望高峰论坛”召开
2016/09/10   阅读:1426

2010年7月24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了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新展望高峰论坛。会议代表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太平洋学会、国防大学、中国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云南大学等全国知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与会者就中国外交新格局、中国智库新展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且富有成果的讨论。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50周年院庆的系列活动之一。
 
就中国外交新格局问题,会议代表认为:国际格局现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这也意味着中国外交新格局已经开始形成。多极化为中国外交的格局转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后冷战时期已经悄然过去。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对中国谋求新的外交格局产生了推动性影响。中国外交已形成了有重点、全方位的特色。中国在对外发展,中国国家利益也在扩展。中国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中国强大的标志。中国正在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转变,从国际体系的配角向主角 / 次主角转变。之前中国和世界有矛盾,但矛盾并不尖锐,更不具有结构性矛盾;但之后中国同世界的碰撞和摩擦会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都不一样了。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和多极化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成为中国外交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模式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模式,还取决于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等)。中国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进入了重新建构的新阶段。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面临着根本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和平发展,但今后中国外交继续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的内外条件都不同了。中国发展势头在大国中是最好的,但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也很突出。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责任论”肯定会越来越有市场。此外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还面对着许多新问题,中国外交在解决政治安全领域的传统问题时,也面临气候变化、金融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内容。中国的利益已经越过了国家边境,导致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比较困难。
 
中国外交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需要坚持三大姿态,即:全面参与、及时反应,主动塑造。中国外交已经从配角成为主角,在决策上也出现了转变(从“跑龙套”进入了国际舞台的中央),所以中国的外交不能再被动应对,而要主动谋划。其次,中国的外交行为体正在多元化。一个国家越融入世界体系,其外交任务也会越来越重。中国外交的对象、主题、评估、筹划都面临新变化。现在政府、媒体、学界、企业等都在中国外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目前的中国外交需要提高统筹能力。
 
就中国智库新展望问题,会议代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智库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智商的体现。当前是中国智库发展和出力的大好时机,智库应该从行动型向思想型转变,成为连接智力和权力的桥梁纽带。中国现在重大决策的要求和风险越来越大,急需智库的智力支持。中央已提出决策多元化,对智库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问题已把各国国界打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格局。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等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决。目前中国智库已经达到2000多个,全球总数才4000多。但中国智库名副其实并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中国优秀的智库还不多,难以借此扩大话语权。在智库建设上,中国智库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以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现在不仅中国国内建设需要现代化,中国智库研究实际上也需要现代化。目前中国智库之间的重复劳动还是比较多,需要合理的分工协调,中国智库应该做精、做网络。
 
有代表提出,中国智库应该有三个共同的定位。一、研究基地。不仅要通过内部途径向政府部门输送成果,还要外界对自己的学术成果有所认可。研究上要“内外并重”。二、二轨平台。智库身份特殊但较不敏感,出访和对外交流时可以多听各方解释、可以了解诸多不同情况。三、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现在国内国外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非常突出,出现了“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智库要及时和主动接受外国和中国媒体的采访,在国际问题方面对国内外民众答疑解惑。
 
另有代表将中国智库和政府部委进行了比较后指出,和政府部委相比,智库的独特优势在于没有部门利益。但和部委相比也有明显缺憾,即提出可操作性建议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对此,中国智库要意识到自己应该依托自己的学术积累和优势去做长期研究而非短期“接招”,但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也要有所突出,增加主动性;中国智库应该重视中长期研究,即使是一些初步工作如资料积累、信息追踪也需要去做。
 
来自基金会和党校系统的代表就中国智库的作用做出了补充说明:基金会和党校作为智库和研究机构有所不同,但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基金会不仅可以从事研究工作(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对策研究),还可以发挥学者与学者、中国与外国、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基金会规模比较小,但可以走“小而精”之路 —— 建立平台,请各个部门的专家一起进行合作研究以发挥“杂交”优势。基金会在推动积极的内外交流上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党校每年举办大使班和对外、对内的诸多培训班,由此可以建立干部培养和智库的双边互动机制,搭建智库和领导对话平台。这样可以使领导干部从中逐步认识到智库的重要作用,由此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