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关系”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2016/09/10 阅读:2420
2016年7月11日-13日,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鼎力支持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共同主办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关系”国际研讨会。斯里兰卡国际贸易部国务部长Sujeewa Senasinghe、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主席、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主席和多家斯里兰卡企业,智库与中国上海、北京、广东、福建、云南商务厅官员、智库学者、商界领袖近70名代表齐聚上海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研讨会。
在学术专场中,与会嘉宾主要围绕全球与区域现状、中斯双边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斯里兰卡发展战略、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中斯未来合作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等五个议题进行研讨。与会者指出了中斯双边合作所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评估了当前两国合作模式和政策实践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斯里兰卡如何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借此成为印度洋航运枢纽与商贸中心的构想。此外,两国政府官员还介绍了在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和落实国家层面合作协议的具体措施,包括探索智库加强合作、民间交流机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角色等。

在商业圆桌讨论中,斯里兰卡Maharaja Organization工程公司执行理事Nimal Cooke、北京易策国际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萍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韩露等发表主题演讲。来自中斯两国商界领袖围绕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的机遇与挑战、中斯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商机、商界对两国政府的建议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斯里兰卡航翼酒店集团、北京信托、重庆对外经贸集团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材等企业代表分别各自就吸引中资和参与斯里兰卡经济建设的经验交流了看法。我院学术委员会杨洁勉主任主持闭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中斯关系历史悠久,双方正努力发展“全天候友谊”,2017年中斯两国还将迎来建交60周年。在此背景下,继2015年11月成功举办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关系”国际研讨会后,我院今年再次邀请有关专家,旨在使这一对话形式成为中斯双方深入探讨共同关心议题的重要平台,加深彼此了解,创造合作机遇。
研讨内容摘要
一、中斯两家智库成立“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
本次研讨会期间,上海国研院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幕。作为国内首家斯里兰卡国别研究专业机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将为中斯合作研究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指出,中斯智库对话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上研院愿做汇成中斯友谊海洋的支流之一,并对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提出如下三点建议:(1)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上研院“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将与位于科伦坡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究;(2)拓展合作研究领域,在政治、经济和新发展领域加强研究和对外合作;(3)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拓展地区合作研究网络,加强与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日本等国有影响力的相关智库进行合作研究。除在学术上着力中斯关系,研究中心将着手构建学术研究网络,服务相关智库和企业,解决当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棘手问题,比如如何降低通过“一带一路”有关资金平台融资的成本问题。斯里兰卡和中国各地商务厅的官员纷纷表示支持中心有关投资信息和决策咨询的建设,期待研究中心能够搭建中斯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二、中斯合作及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机遇与挑战
与会者认为中斯合作前景光明,中国将成为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斯里兰卡国际贸易部国务部长Sujeewa Senasinghe认为中斯友谊源远流长,中斯关系前景光明。中国投资斯里兰卡基础设施、推动产能合作和工业园区建设是斯里兰卡的重要发展机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干城研究员认为,当前中斯双方互信进一步增强,中斯合作应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LKIIR研究部主任Lakshman Kadirgamar认为,目前中国已跃升为对斯投资第一大国,斯里兰卡希望得到更多来自中国而非西方的投资。北京易策国际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萍认为,斯里兰卡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符合其发展方向,中国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斯合作的有效推进和发展战略的互动协调。
同时,与会者也提出需要理性评估和充分认识中斯合作面临的挑战。探路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Sisira Pinnawala认为,国际格局多极化为中斯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危机。探路者基金会主席Bernard Goonetilleke认为,中斯合作面临国家、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的挑战。国家层面的挑战体现为斯政权更迭的影响,地区层面主要是印度对斯里兰卡的影响,全球层面则表现为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和责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副研究员认为,中斯合作首先要克服来自地缘政治和权力政治的挑战,其次要解决政治动荡、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缺失等问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马博认为,中国参与环孟加拉湾次区域合作必须考虑到地区大国、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充分衡量各种可能的政治风险,上海政法学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盛红生教授认为,中斯双边合作面临政治、安全、司法、企业、非商业、自然灾害等风险。应考虑到非传统风险对合作的影响。印度洋海洋事务合作委员会秘书长Hiran Jayewardenne提出,斯里兰卡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亚洲海洋的安全稳定因素,并成为服务所有相关友好国家的经济中心。班达拉奈克国际外交培训学院总干事Pamela Deen认为,斯里兰卡希望域内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各国需共同努力寻求地缘政治冲突解决之道。
三、中斯合作的举措与理念
与会者认为,尽管存在一系列合作挑战,但鉴于光明的发展合作前景,中斯两国应推动具体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强沟通,消除分歧。
中国前驻印大使周刚认为,要考虑到印度的想法和感受,就南亚地区而言,域内国家无意于与其他国家发生争执,这些发展中国家渴望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因此,中斯合作应增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副教授认为,不宜过度解读斯里兰卡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印、斯三方可展开对话,消除分歧。斯里兰卡媒体人士Dharshan Weerasekera 认为,当前国际上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不足,容易引起政治上的猜忌。对于斯里兰卡老百姓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亦显得较为陌生,因此,中国需要增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宣传,以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中国前驻印度使馆参赞邓俊秉教授认为,民心相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加强中斯人文交流是两国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要组成部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学堂教授认为,中斯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在经济领域需突出诸如海洋经济的新领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副研究员指出,中斯之间开展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斯里兰卡诸多项目与现有多边机制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降低融资成本,将有助于降低现有投资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多位与会学者提出斯里兰卡应充分考虑到成为印度洋区域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实现路径问题,尤其提出如何完善自身的产业体系,达到与航运和贸易中心相匹配的生产能力。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Saman Kelegama认为,斯里兰卡应基于现有资源禀赋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更好地发挥斯竞争优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骏认为,中斯合作最大看点在于中斯FTA的签署,如果中斯FTA得以建立,中斯合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斯里兰卡相关产业发展也将得到有效促进。
四、中斯地方政府服务经济合作的经验交流及建议
与会者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不可或缺。斯里兰卡学者普遍认为斯地方政府因职权所限,无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LIRNE Asia主席Rohan Samarajiva认为,斯里兰卡地方行政体制难以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大部分权限由中央政府掌控,宪法对地方政府职权限制较多。同时受限于有限的财力和行政管理技能,在吸引外资企业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配套服务。未来,斯里兰卡必须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降低中央政府繁文缛节的规定和官僚制本位的审批程序。探路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Sisira Pinnawala也提及地方政府行为能力不足问题,他认为斯里兰卡省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中央政府,显得非常弱势。
来自中国地方政府的代表分享了中国政府服务投资和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做法,认为斯里兰卡推动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走开放型经济符合斯里兰卡的发展实际。与此同时,与会的中国地方政府代表从本地区政策实践出发,分析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经验,为斯里兰卡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重庆市外经贸委对外经济与投资处处长宋刚认为,坚持对外开放是重庆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下一步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打通南向、西向的铁路和航空运输,加强与东盟、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关系。江苏省商务厅外经处副处长刘明台指出,江苏帮助沿线国家打造中外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符合沿线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哈物流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平台是江苏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开放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副教授提出,斯里兰卡应该参考中国地方政府分权竞争模式,通过竞争提升效率,提升政府良治水平。

- 全体代表合影

- 会议现场

- 陈东晓院长与Bernard Goonertilleke大使共同为“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揭幕

- 陈东晓院长主持开幕式

- Sujeewa Senasinghe国务部长发表主题演讲

- 杨洁勉主任发表主题演讲

- Bernard Goonertilleke大使发表主题演讲
在学术专场中,与会嘉宾主要围绕全球与区域现状、中斯双边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斯里兰卡发展战略、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中斯未来合作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等五个议题进行研讨。与会者指出了中斯双边合作所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评估了当前两国合作模式和政策实践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斯里兰卡如何积极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借此成为印度洋航运枢纽与商贸中心的构想。此外,两国政府官员还介绍了在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和落实国家层面合作协议的具体措施,包括探索智库加强合作、民间交流机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角色等。




中斯关系历史悠久,双方正努力发展“全天候友谊”,2017年中斯两国还将迎来建交60周年。在此背景下,继2015年11月成功举办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关系”国际研讨会后,我院今年再次邀请有关专家,旨在使这一对话形式成为中斯双方深入探讨共同关心议题的重要平台,加深彼此了解,创造合作机遇。
研讨内容摘要
一、中斯两家智库成立“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
本次研讨会期间,上海国研院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幕。作为国内首家斯里兰卡国别研究专业机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将为中斯合作研究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指出,中斯智库对话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上研院愿做汇成中斯友谊海洋的支流之一,并对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提出如下三点建议:(1)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上研院“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将与位于科伦坡的“中斯合作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研究;(2)拓展合作研究领域,在政治、经济和新发展领域加强研究和对外合作;(3)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拓展地区合作研究网络,加强与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日本等国有影响力的相关智库进行合作研究。除在学术上着力中斯关系,研究中心将着手构建学术研究网络,服务相关智库和企业,解决当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棘手问题,比如如何降低通过“一带一路”有关资金平台融资的成本问题。斯里兰卡和中国各地商务厅的官员纷纷表示支持中心有关投资信息和决策咨询的建设,期待研究中心能够搭建中斯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二、中斯合作及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机遇与挑战
与会者认为中斯合作前景光明,中国将成为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斯里兰卡国际贸易部国务部长Sujeewa Senasinghe认为中斯友谊源远流长,中斯关系前景光明。中国投资斯里兰卡基础设施、推动产能合作和工业园区建设是斯里兰卡的重要发展机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干城研究员认为,当前中斯双方互信进一步增强,中斯合作应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LKIIR研究部主任Lakshman Kadirgamar认为,目前中国已跃升为对斯投资第一大国,斯里兰卡希望得到更多来自中国而非西方的投资。北京易策国际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萍认为,斯里兰卡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符合其发展方向,中国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斯合作的有效推进和发展战略的互动协调。
同时,与会者也提出需要理性评估和充分认识中斯合作面临的挑战。探路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Sisira Pinnawala认为,国际格局多极化为中斯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危机。探路者基金会主席Bernard Goonetilleke认为,中斯合作面临国家、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的挑战。国家层面的挑战体现为斯政权更迭的影响,地区层面主要是印度对斯里兰卡的影响,全球层面则表现为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和责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副研究员认为,中斯合作首先要克服来自地缘政治和权力政治的挑战,其次要解决政治动荡、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缺失等问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马博认为,中国参与环孟加拉湾次区域合作必须考虑到地区大国、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充分衡量各种可能的政治风险,上海政法学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盛红生教授认为,中斯双边合作面临政治、安全、司法、企业、非商业、自然灾害等风险。应考虑到非传统风险对合作的影响。印度洋海洋事务合作委员会秘书长Hiran Jayewardenne提出,斯里兰卡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亚洲海洋的安全稳定因素,并成为服务所有相关友好国家的经济中心。班达拉奈克国际外交培训学院总干事Pamela Deen认为,斯里兰卡希望域内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各国需共同努力寻求地缘政治冲突解决之道。
三、中斯合作的举措与理念
与会者认为,尽管存在一系列合作挑战,但鉴于光明的发展合作前景,中斯两国应推动具体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强沟通,消除分歧。
中国前驻印大使周刚认为,要考虑到印度的想法和感受,就南亚地区而言,域内国家无意于与其他国家发生争执,这些发展中国家渴望和平稳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因此,中斯合作应增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交流。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副教授认为,不宜过度解读斯里兰卡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印、斯三方可展开对话,消除分歧。斯里兰卡媒体人士Dharshan Weerasekera 认为,当前国际上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不足,容易引起政治上的猜忌。对于斯里兰卡老百姓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亦显得较为陌生,因此,中国需要增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宣传,以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中国前驻印度使馆参赞邓俊秉教授认为,民心相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加强中斯人文交流是两国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要组成部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学堂教授认为,中斯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在经济领域需突出诸如海洋经济的新领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宗义副研究员指出,中斯之间开展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斯里兰卡诸多项目与现有多边机制的对接,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和降低融资成本,将有助于降低现有投资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多位与会学者提出斯里兰卡应充分考虑到成为印度洋区域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实现路径问题,尤其提出如何完善自身的产业体系,达到与航运和贸易中心相匹配的生产能力。斯里兰卡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Saman Kelegama认为,斯里兰卡应基于现有资源禀赋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更好地发挥斯竞争优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骏认为,中斯合作最大看点在于中斯FTA的签署,如果中斯FTA得以建立,中斯合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斯里兰卡相关产业发展也将得到有效促进。
四、中斯地方政府服务经济合作的经验交流及建议
与会者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不可或缺。斯里兰卡学者普遍认为斯地方政府因职权所限,无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LIRNE Asia主席Rohan Samarajiva认为,斯里兰卡地方行政体制难以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大部分权限由中央政府掌控,宪法对地方政府职权限制较多。同时受限于有限的财力和行政管理技能,在吸引外资企业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无法提供有效的配套服务。未来,斯里兰卡必须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降低中央政府繁文缛节的规定和官僚制本位的审批程序。探路者基金会高级研究员Sisira Pinnawala也提及地方政府行为能力不足问题,他认为斯里兰卡省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中央政府,显得非常弱势。
来自中国地方政府的代表分享了中国政府服务投资和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做法,认为斯里兰卡推动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走开放型经济符合斯里兰卡的发展实际。与此同时,与会的中国地方政府代表从本地区政策实践出发,分析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经验,为斯里兰卡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重庆市外经贸委对外经济与投资处处长宋刚认为,坚持对外开放是重庆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下一步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打通南向、西向的铁路和航空运输,加强与东盟、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关系。江苏省商务厅外经处副处长刘明台指出,江苏帮助沿线国家打造中外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符合沿线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哈物流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平台是江苏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开放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副教授提出,斯里兰卡应该参考中国地方政府分权竞争模式,通过竞争提升效率,提升政府良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