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将主办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架构”分论坛活动
2016/09/10 阅读:2352
亚太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世界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中复杂利益冲突,亚洲及亚太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共识与合作滞后于经济领域。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非传统安全挑战以及依然存在的领土主权纠纷仍然不同程度地威胁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影响着地区有关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制约着亚洲整体的发展与合作。
当前亚洲及亚太安全领域的现状表明,从冷战时期延续至今的传统亚洲安全架构已经无法有效解决亚洲地区频繁出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亚洲各国对于构建更为合理,且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安全体系的吁求日益强烈。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上海峰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核心的亚洲新安全观,并且倡议以此为基础建构亚太安全新架构,为亚太地区开展务实的安全合作,共同建设适应新形势的亚太安全体系规划了图景。然而,知易行难,尽管亚洲新安全观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但如何使地区相关国家围绕着新安全观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搁置争议,推进具有亚洲特色的新安全架构的建设,亚洲各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公共外交平台,开展各国知识精英层面的研讨与互动尤为重要。
有鉴于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受邀主办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分论坛活动:“超越冷战思维:新的亚太安全架构”。分论坛邀请到了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先生等在内的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加拿大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知名学者及前政要参会,共同围绕着如何深化亚洲安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其讨论成果必将对亚洲安全架构的建设发挥重要的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智库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加强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的了解,通过公共外交平台促进我国整体对外战略构想的实现。本次“亚太安全新架构”分论坛活动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博鳌亚洲论坛的合作项目,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将会进一步促进关于亚洲安全合作议题的深入探讨,为未来亚洲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议程
当前亚洲及亚太安全领域的现状表明,从冷战时期延续至今的传统亚洲安全架构已经无法有效解决亚洲地区频繁出现的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亚洲各国对于构建更为合理,且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安全体系的吁求日益强烈。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上海峰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为核心的亚洲新安全观,并且倡议以此为基础建构亚太安全新架构,为亚太地区开展务实的安全合作,共同建设适应新形势的亚太安全体系规划了图景。然而,知易行难,尽管亚洲新安全观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但如何使地区相关国家围绕着新安全观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搁置争议,推进具有亚洲特色的新安全架构的建设,亚洲各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公共外交平台,开展各国知识精英层面的研讨与互动尤为重要。
有鉴于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受邀主办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分论坛活动:“超越冷战思维:新的亚太安全架构”。分论坛邀请到了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先生等在内的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加拿大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知名学者及前政要参会,共同围绕着如何深化亚洲安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其讨论成果必将对亚洲安全架构的建设发挥重要的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智库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加强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的了解,通过公共外交平台促进我国整体对外战略构想的实现。本次“亚太安全新架构”分论坛活动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博鳌亚洲论坛的合作项目,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将会进一步促进关于亚洲安全合作议题的深入探讨,为未来亚洲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议程
3月29日 09:00 - 10:30 (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大厅D)
超越冷战思维:新的亚太安全架构
- 亚太安全架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如何推动亚洲安全理念的求同存异?
- 如何深化亚洲安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主持人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讨论嘉宾
鲍勃•霍克(Bob Hawke) 澳大利亚前总理
鲍勃•霍克阁下1929年出生于南澳洲。于西澳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及经济学士学位后, 1953年至1955年获得罗氏奖学金并就读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56年返回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8年担任研究室主任并成为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的提倡者。1970至1980年任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主席。1980年获选为澳大利亚联邦议会议员,并于1983年当选为反对党领袖。率领澳大利亚工党在1983年3月的大选中大获全胜,并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工党总理。1991年12月卸任,1992年2月退出议会。此后,霍克担任的职务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悉尼大学劳资关系名誉客座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他是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名誉研究员;获得西澳大学、中国南京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名誉学位;牛津大学民法荣誉博士、日本立教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其担任的名誉职务包括: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西澳大学鲍勃?霍克总理中心霍克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教育国际成员专家委员会主席、工会教育基金会主席、澳大利亚事务协商理事会成员及本土工程学援助赞助人。
王英凡
内蒙古突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
1964年,王英凡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此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翻译室、驻加纳和菲律宾使馆工作。1980年,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两年后返回中国,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1995年,他升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2000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任期满后,改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2013年3月,王英凡任首任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
保罗•埃文斯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
他在加拿大完成教育,曾先后在纽约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全日制教职,也在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担任兼职教职,并且在澳大利亚、亚洲和美国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过访问学者。2005-2008年,他还兼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和联合CEO。
目前,埃文斯先生是东盟地区论坛专家组和名人小组成员,他也是亚太安全合作委员会和加拿大人类安全委员会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同时,他还担任Pacific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以及the Chinese Quarterly of Strategic Studies三份杂志的编委会委员。
休•怀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研究。
在担任教职之前,他曾担任澳大利亚政府高级官员,1985-1991年,曾任澳大利亚总理与国防部长的高级顾问;1995-2000年,担任国防部负责战略事务的副部长。2001-2004年,担任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所长。他近期的作品包括:《权力转移: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澳大利亚的未来》以及《中国抉择:为什么美国应该分享权力》(2012)
谭思瑞 •腊斯坦姆
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
马来西亚太平洋经济合作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
马拉西亚亚太安全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
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生 2015年1月9日被任命为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腊斯坦姆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兰开斯特大学,分别获社会科学本科学位和国际关系及战略研究硕士学位,并获得牛津大学外交学毕业证书。腊斯坦姆从事外交工作凡36年,在马拉西亚外交部多个机构及驻外单位服务,曾担任马来西亚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大使、驻印尼大使、以及常驻联合国代表。 2006年1月8日起担任马来西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直至2010年9月2日正式退休。此后,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后担任沙捞越州州西部长顾问、马来西亚某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及另两家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生多次获得马拉西亚联邦和州政府荣誉,并曾获得文莱王国苏丹DSLJ褒奖。腊斯坦姆先生目前与妻育有3个孩子。
季莫菲•博达切夫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部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研究项目部首席专家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组主任
《欧洲研究》、《国际关系》杂志监理
博达切夫出生于1973年1月,1995年本科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专业,1997年获得比利时欧洲学院欧洲政策和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圣彼得堡大学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从1998年至2001年先后在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美国和加拿大所以及欧洲所担任初级、高级和领导职务。1998-2003年间,担任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开设的“赞成与反对”杂志的执行秘书。2003-2007年间,担任期刊“国际事务中的俄罗斯”代理主编。2008年起至今,瓦尔代俱乐部“未来美俄关系”和“未来中俄关系”工作组成员。主要作品包括《走向大洋——俄罗斯的新全球化》《走向大洋2——俄罗斯在亚洲的突破》。目前与卡拉加诺夫合作撰写《走向大洋3》。
超越冷战思维:新的亚太安全架构
- 亚太安全架构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如何推动亚洲安全理念的求同存异?
- 如何深化亚洲安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主持人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讨论嘉宾

鲍勃•霍克阁下1929年出生于南澳洲。于西澳大学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及经济学士学位后, 1953年至1955年获得罗氏奖学金并就读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56年返回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58年担任研究室主任并成为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的提倡者。1970至1980年任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主席。1980年获选为澳大利亚联邦议会议员,并于1983年当选为反对党领袖。率领澳大利亚工党在1983年3月的大选中大获全胜,并连续三次赢得大选,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工党总理。1991年12月卸任,1992年2月退出议会。此后,霍克担任的职务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悉尼大学劳资关系名誉客座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他是牛津大学大学学院名誉研究员;获得西澳大学、中国南京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名誉学位;牛津大学民法荣誉博士、日本立教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其担任的名誉职务包括:博鳌亚洲论坛理事、西澳大学鲍勃?霍克总理中心霍克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教育国际成员专家委员会主席、工会教育基金会主席、澳大利亚事务协商理事会成员及本土工程学援助赞助人。

内蒙古突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
1964年,王英凡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此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翻译室、驻加纳和菲律宾使馆工作。1980年,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两年后返回中国,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等职。1995年,他升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2000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任期满后,改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2013年3月,王英凡任首任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
他在加拿大完成教育,曾先后在纽约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全日制教职,也在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担任兼职教职,并且在澳大利亚、亚洲和美国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过访问学者。2005-2008年,他还兼任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和联合CEO。
目前,埃文斯先生是东盟地区论坛专家组和名人小组成员,他也是亚太安全合作委员会和加拿大人类安全委员会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同时,他还担任Pacific Review、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以及the Chinese Quarterly of Strategic Studies三份杂志的编委会委员。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研究。
在担任教职之前,他曾担任澳大利亚政府高级官员,1985-1991年,曾任澳大利亚总理与国防部长的高级顾问;1995-2000年,担任国防部负责战略事务的副部长。2001-2004年,担任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所长。他近期的作品包括:《权力转移: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澳大利亚的未来》以及《中国抉择:为什么美国应该分享权力》(2012)

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
马来西亚太平洋经济合作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
马拉西亚亚太安全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
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生 2015年1月9日被任命为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腊斯坦姆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兰开斯特大学,分别获社会科学本科学位和国际关系及战略研究硕士学位,并获得牛津大学外交学毕业证书。腊斯坦姆从事外交工作凡36年,在马拉西亚外交部多个机构及驻外单位服务,曾担任马来西亚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驻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大使、驻印尼大使、以及常驻联合国代表。 2006年1月8日起担任马来西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直至2010年9月2日正式退休。此后,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后担任沙捞越州州西部长顾问、马来西亚某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及另两家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谭思瑞 •腊斯坦姆先生多次获得马拉西亚联邦和州政府荣誉,并曾获得文莱王国苏丹DSLJ褒奖。腊斯坦姆先生目前与妻育有3个孩子。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部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研究项目部首席专家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专家组主任
《欧洲研究》、《国际关系》杂志监理
博达切夫出生于1973年1月,1995年本科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学专业,1997年获得比利时欧洲学院欧洲政策和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圣彼得堡大学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从1998年至2001年先后在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美国和加拿大所以及欧洲所担任初级、高级和领导职务。1998-2003年间,担任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开设的“赞成与反对”杂志的执行秘书。2003-2007年间,担任期刊“国际事务中的俄罗斯”代理主编。2008年起至今,瓦尔代俱乐部“未来美俄关系”和“未来中俄关系”工作组成员。主要作品包括《走向大洋——俄罗斯的新全球化》《走向大洋2——俄罗斯在亚洲的突破》。目前与卡拉加诺夫合作撰写《走向大洋3》。